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路翎与中国抗战文学关系研究
“九一八”事变与中国现代文学
无政府主义与高长虹早期的创作
沈从文在1928:地理迁移与文学转折
1930-1940年代海派文学城市空间叙事研究
三十年代的“大众语运动”研究--以《社会月报》为例
蛰以存身 奋而有为--施蛰存的文化人格论
契合与疏离--论赵树理的民间立场与主流文化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论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话语研究
《文艺阵地》的书广告研究
新时期以来萧红接受研究--以萧红传记的写作为中心
周作人妇孺观复杂性研究
李广田文艺思想研究
从“文学救国”到“文学本身”--梁启超文学教育思想研究
叶公超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传播
延安文艺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系研究
论语际改写的建构力--以五四时期托尔斯泰名声的建构及其对新文学的影响为例
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医生形象
茅盾文学批评中的文学价值观及其当代意义
陈学昭与丁玲比较研究
庐隐与石评梅比较研究
前期延安文艺对外国文艺的接受与创化--以《新中华报》为例
文艺与政治运动的互文--以延安时期“二流子改造”题材文学创作为例
周文与文艺大众化运动述论
高擎大众化与民族化之旗--柯仲平延安时期的文艺大众化民族化特色研究
延安文学中的女性话语研究
五四浪漫文学的奇特景观--论留学生对“五四”浪漫文学发展的贡献
现代蒙古族作家汉语写作研究
知识分子话语系统中的底层表述--以徐玉诺诗文为中心
传统与现代--苏青文学创作中女性视角的双重建构
论周作人文学批评的向度
尼采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研究
论胡适的文学批评观
不同的“湘西世界”--孙健忠与沈从文湘西题材作品比较
文艺大众化运动再探究
论成仿吾的文学批评观
从文坛先锋到学界名流--“五四”以后的刘半农研究
文学·革命·知识分子--革命文学论争中知识分子的主体建构
萧红批评之批评
从中俄文学比较的视角看瞿秋白的心路历程--以《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为例
《台湾新文学》(1935-1937)研究
论滕固的唯美—颓废主义倾向
论虚无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复仇者形象
曾朴、曾虚白父子及“真美善作家群”研究
新文学序跋研究
舒芜文艺思想研究
电子媒介视域下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建构三十年--以十三部讲义为对象的研究
以日本大正时代为背景的郭沫若文学论考
文化综合格局中的战国策派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