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选题思路 | 第8-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理论背景 | 第13-20页 |
1、中国传统文艺批评中的“趣”与“味” | 第13-16页 |
2、西方的审美趣味 | 第16-20页 |
第一章 “趣味”的道德化 | 第20-34页 |
第一节 “趣味主义”与五四文学:命名的整体策略 | 第20-27页 |
第二节 “革命”与“严肃”:道德批评的两副面孔 | 第27-34页 |
第二章 “趣味”的审美化 | 第34-56页 |
第一节 生活的本质:梁启超的趣味主义 | 第35-43页 |
1、动力说 | 第36-39页 |
2、乐业观 | 第39-43页 |
第二节 生活的余味:周作人的趣味主义 | 第43-56页 |
1、“余裕”的生活 | 第43-49页 |
2、生活的“余味” | 第49-56页 |
第三章 纯正的趣味:“趣味主义”的理论边界 | 第56-68页 |
第一节 “广博”与“静观”:纯正的趣味 | 第56-61页 |
1、广博的趣味 | 第57-59页 |
2、冷静的旁观 | 第59-61页 |
第二节“文艺”与“道德”:趣味的道德化 | 第61-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