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0.1 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0.2 选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10页 |
0.3 选题的价值意义 | 第10-11页 |
0.4 选题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 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现代意识的成因 | 第12-19页 |
1.1 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 第12-14页 |
1.1.1 二十世纪初期的时代语境 | 第12-13页 |
1.1.2 个人经历 | 第13-14页 |
1.2 中西理论资源的继承与转化 | 第14-19页 |
1.2.1 对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超越与创新 | 第14-16页 |
1.2.2 对中国传统文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16-19页 |
2 李健吾文学批评现代意识的表现 | 第19-27页 |
2.1 对现代性的理解与感悟 | 第19-20页 |
2.2 现代批评意识的表现 | 第20-24页 |
2.2.1 走向自觉的审美 | 第21-22页 |
2.2.2 对“人性”的关注 | 第22-23页 |
2.2.3 尊重,宽容,同情的批评态度 | 第23-24页 |
2.3 直觉感悟和理性分析批评思维的形成 | 第24-27页 |
2.3.1 直觉感悟:文学批评思维的横向延伸 | 第25-26页 |
2.3.2 理性分析:文学批评思维的纵深发展 | 第26-27页 |
3 现代批评方法和文体特色 | 第27-35页 |
3.1 多元化的现代批评方法 | 第27-31页 |
3.1.1 比较分析和综合印证相结合 | 第27-29页 |
3.1.2 科学实证和印象鉴赏相结合 | 第29-30页 |
3.1.3 同情了解和情感超越相结合 | 第30-31页 |
3.2 独具特色的现代批评文体 | 第31-35页 |
3.2.1 随笔散文:诗化的言说方式 | 第31-32页 |
3.2.2 游离功夫:散漫自如的行文结构 | 第32-33页 |
3.2.3 亲切自然:对话式的交流反问 | 第33-35页 |
4 走向现代过程中遭遇的矛盾与困惑 | 第35-43页 |
4.1 标准和无标准的对立统一 | 第35-38页 |
4.1.1 标准:人性、自我、经验与杰作 | 第35-36页 |
4.1.2 无标准:“标准妨害我们的表现” | 第36-38页 |
4.2 自由和限制的冲突与契合 | 第38-40页 |
4.2.1 限制中的自由:“一个批评者有他的自由” | 第38-39页 |
4.2.2 自由中的限制:“不幸是一个批评者有他的限制” | 第39-40页 |
4.3 艺术和现实的挣扎和徘徊 | 第40-43页 |
4.3.1 艺术:追求直觉的审美 | 第40-41页 |
4.3.2 现实:审美的有益补充 | 第41-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