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抗战时期大后方文艺救亡的校园抒写--西南联大学生文艺社团研究
种族问题与二十年代文学
荷戟独行的“战士”--试论陈映真的左翼文学立场
1930年代文学视野中的北京形象
朱自清《诗言志辨》研究
探寻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建设的初程--五四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源流概观
在“生死场”与“后花园”之间--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想像
从浪漫到古典--论徐志摩的人文抉择
民国名刊《红杂志》、《红玫瑰》研究
突围与倦怠--论新感觉派的文化精神
历史叙事中的个人记忆--从鲁迅到汪曾祺
衍衍不息的西绪福斯神话--试论鲁迅、老舍、张爱玲的文化反思小说
胡适白话文学理论的现代语言学阐释
“器”与“道”之间的彷徨——论丁玲及其作品自我意识的变迁
人·女人·个人——试论五四女作家的三种女性价值取向
借一双慧眼找寻人生的彼岸--许地山创作的佛教精神
新文学中一颗闪亮的流星——中国新感觉派兴衰论
苏雪林的创作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研究
许地山笔下的宗教原型
论抗战时期周作人的文化观
儿童与女性的饥饿困境书写--探寻萧红的“生死场”
新文化运动时期南社文人重新进行文化选择的原因初探
沉沦与反叛——张爱玲对中国女性文学的贡献
真切与迷茫——简论萧红的苦难意识
林语堂文学思想的当下意义
“个人主义”与张爱玲及当下意义
失落诗意寻找中的心灵挽歌--从鲁迅、沈从文、萧红、师陀看中国现代还乡文学创作
被误读的竹林--对废名文学价值的重新审视
李劼人性爱思想研究
民国文学史传中的“甲寅派”
小城镇文学世界--现代小说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文艺月刊》(1930-1941年)研究
京派文学思想研究
东北现代文学与民俗文化
从“女学生”到“女作家”--第一代女作家的历史生成与文学想象
抗战时期老舍在滇社会活动与文学创作研究
论弗洛伊德与霭理斯对周作人女性思想生成的影响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南洋形象研究
铁轨上的风情—火车与民国文学书写
“爱平静自由的个人主义者”--朱自清论
周蕾文化批评研究
冯雪峰文艺大众化思想研究(1928—1946)
胡怀琛论
中国文联的发生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的“普罗米修斯”--现代文学中的煤矿工人形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同性恋书写的变迁
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文艺大众化”批评初探
“鲁迅文学批评”在解放区的整合与转化
苦难与光--论苏雪林的天主教信仰与文学创作
上一页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