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徐志摩论
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探源
政治环境视野下的三十年代“文艺自由论辩”
且看消闲客,唱述市井新--《红杂志》新论
郭沫若日本时期文学创作研究综述(2009-2015)
论周作人五四时期“人学”思想的古希腊文化背景
丁玲形象的媒介建构(1927-1949)
中国现代文学出版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研究
巴金序跋研究
成仿吾1920-30年代“转向”问题研究
渊源、表现与意义:胡先骕古典主义文学思想研究
端木蕻良桂林文化城时期创作研究
《文学创作》《当代文艺》期刊研究
《东方杂志》与中国文学的古今之变(1904-1919)
论茅盾的“时代性”话语
成仿吾思想研究
刘盛亚抗战文学叙事艺术研究
现代文学与大学制度--以1917-1937年北京地区为中心
自由的“左翼”--芦焚流派归属争议的研究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文学空间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实践属性研究
白马湖作家群美育观念与实践研究
“冰心热”现象研究
性别化的革命叙述--20世纪30年代革命文学中女性“男性化”研究
试析《跨语际实践》--跨语际实践与中国现代性建构
民国四大女记者研究
朱光潜的现代文学批评研究
邵洵美与现代上海文化场域研究
陶晶孙文学:“日本情调”与“中国色彩”--以私小说与非私小说要素的融合及变异为中心
京派作家在昆明的文学活动
延安时期文艺大众化实践及启示研究
张爱玲作品中的日本文化元素
延安文艺战略中的鲁迅存在
女性自觉与文化记忆:《玲珑》杂志“妇女”栏目研究
广告的政治:1937-1945年《申报》文学广告研究
国家意识的构建与文学的自觉--1944年至1949年新疆汉语现代文学活动研究
无名文艺社与30年代文艺青年研究
《海燕》月刊与鲁迅身边的文艺青年研究
梅娘文人生涯中的“日本存在”
论老舍作品中的满族文化身份认同
论抗战时期胡风对“鲁迅精神”的坚守与张扬
卢沟桥事变与中国现代文学
家庭伦理视域下的五四女作家创作研究
30年代海派作家对法国文化的接受
中国现代个人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革命行旅与文学书写:白朗研究
异态时空中的展演与观看—伪满洲国女作家杨絮的生存与写作
苏联汉学家费德林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陪都地区的马列文论研究
上一页
[8]
[9]
[10]
[11]
[1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