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叶圣陶“多重身份”的互动关系之考察
意义重构中的缪斯--“五四”新文学生成的文化审美阐释
林语堂人生艺术化思想及其根源探究
巴金在韩国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世界与现代:世界观念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生成
新人文主义与梁实秋的文学批评(1919-1936)
周作人“乡土文学”概念的起源与变迁--以柳田国男“民俗学”为视角
论新感觉派的身体审美
自由之美的追求与歌唱--论徐志摩文学创作的精神与文体
民族想象与国家叙事--“战国策派”的文化思想与文学形态研究
周作人与新文学的学院化:1917-1937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版本流变考
舞厅、舞女与海派文学的都市叙事(1927-1937)
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
伪满洲国文学杂志的文化抵抗研究
延安文学女性形象研究
作为燃料的青春及其表达——《新青年》杂志研究
古丁研究
朱光潜民国时期保守自由主义文学思想研究
文学广告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以1915-1923年《新青年》、《新潮》、《小说月报》为例
论周作人的译介对其创作的影响
陈景韩的“三重身份”解读
《良友》画报中的文学与社会视野
无政府主义思想视野下的丁玲(1927-1942)
左翼时期茅盾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研究
鸳鸯蝴蝶派与现代都市民间文化
论大众化视域下的“一二·一”文学
周作人附逆期间的生存与思想研究
从“为艺术而艺术”到“为革命而艺术”--论成仿吾文学观念的转变
1934-1937:老舍的生存与写作
外来文学影响下邵洵美的文学实践
刘北汜文学活动综论
婚姻法视角下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国民族主义书写
萧红的“真假”自由—在启蒙与救亡的“生死场”上
学衡派研究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艺路径生成研究
都市写作中的暗流--论刘呐鸥与左翼文学的聚散离合
民国才女潘柳黛四十年代文学创作论
文学转型语境下的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研究
抗战时期梁实秋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
新空间体验下的文学书写--新式交通工具与三十年代文学
延安时期吴伯箫文学活动研究
《涛声》研究
座谈会视角:对《七月》“现实主义”的历史考察
郁达夫与德国文学
瞿秋白汉字拉丁化运动与文艺大众化
《现代》杂志中的“现代”新质
20世纪20、30年代“附骥式”新文学史研究
论朱德发的“五四”文学研究
上一页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