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1940年代重庆流寓作家创作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9-13页
    0.1 研究内容与基本方法第9-10页
    0.2 相关问题的研究概况第10-11页
    0.3 研究特色与意义价值第11-13页
1 1940 年代重庆文学流寓现象的形成与发展第13-23页
    1.1 流寓之地的文化氛围第13-17页
        1.1.1 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空间转移第13-16页
        1.1.2 陪都重庆的人文环境第16-17页
    1.2 流寓作家的时代共鸣第17-23页
        1.2.1 生存困苦:流亡路上的辗转漂泊第18-19页
        1.2.2 地域隔阂:流寓空间的文化冲突第19-21页
        1.2.3 精神焦虑:家园不在的深切忧思第21-23页
2 流寓文学的主题指向第23-33页
    2.1 苦难主题与生命意识的勃兴第23-27页
        2.1.1 个人苦难的展现第24-26页
        2.1.2 民族苦难的叙述第26-27页
    2.2 抗争主题与民族意识的迸发第27-33页
        2.2.1 硝烟中激昂的民族宣言第28-30页
        2.2.2 抗战中后期冷静的文化批判第30-33页
3 流寓之文的艺术选择第33-44页
    3.1 大众化形式的追求第33-37页
        3.1.1 戏剧、诗歌体裁的兴盛第33-36页
        3.1.2 文学叙述策略的通俗化第36-37页
    3.2 新文学“民族化”与支援抗战的社会价值第37-40页
        3.2.1 新文学民族化的促进第37-39页
        3.2.2 抗战的推动及现实的发展第39-40页
    3.3 创作功利性强化与艺术个性缺失第40-44页
        3.3.1 艺术个性的显性缺失第40-42页
        3.3.2 功利主义的极端强化第42-44页
4 流寓作家与重庆文学的相互影响第44-51页
    4.1 地域性与文学的有效融合第44-48页
        4.1.1 寓居中的感怀与重庆形象的书写第44-46页
        4.1.2 离渝后的回忆及文学想象的展开第46-48页
    4.2 40 年代重庆文学的繁荣与发展第48-51页
        4.2.1 流寓作家在渝的文学创作成就第48-49页
        4.2.2 战时重庆文学活动的扩散与辐射第49-51页
结束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5页
致谢第55-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反抗精神与民族意识的书写--鲁迅与赖和小说人物形象比较
下一篇:论才子佳人小说的隐逸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