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现代文学(1919~1949年)论文

异质文化的碰撞与反抗空间的形成--伪满洲国时期女作家但娣研究

内容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0-19页
    第一节 作家小传及创作情况第10-12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选题意义第12-17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框架第17-19页
第一章 摩登齐齐哈尔:文学的起点第19-41页
    第一节 摩登齐齐哈尔第19-26页
    第二节 战火下的求学经历第26-32页
    第三节 重层殖民与但娣的创作第32-41页
第二章 但娣的满日游走与文人交游第41-72页
    第一节 留学奈良:新女性的成长第41-53页
    第二节 但娣文学创作的重要舞台——《华文大阪每日》第53-60页
    第三节 被遗忘的“读书会”与边缘人但娣第60-66页
    第四节 “跋涉者”但娣与其作品中的跋涉者形象第66-72页
第三章 殖民教育培养出的“反殖者”第72-104页
    第一节 奴化教育的反噬与“反殖”欲望的流露第72-87页
    第二节 伪满洲国时期女作家中旗帜鲜明的“反殖者”第87-96页
    第三节 殖民伤痕的延续与溶解:回望满洲与想象日本第96-104页
结语第104-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3页
附录一:但娣年表第113-119页
附录二:但娣 1949 年以前文学作品目录初编第119-123页
附录三:但娣日译作品目录第123-124页
后记第124-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文如何教育:1940年代的中学国文教育论争--以《国文月刊》、《国文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下一篇:新文学 新学术—燕京大学国文系的文学教育研究(1919-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