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23页 |
一、国统区抗战文艺期刊及《黄河》的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二、《黄河》文艺月刊的样本意义 | 第16-19页 |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意义、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9-23页 |
第一章 西北抗战文学大背景下的《黄河》 | 第23-45页 |
第一节 中国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爆发 | 第23-29页 |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军事、政治和文化 | 第23-27页 |
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民族危机与西安抗战文学的发生 | 第29-45页 |
一、局地战火刺激下的曲折萌发 | 第29-36页 |
二、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初步勃兴 | 第36-45页 |
第二章 《黄河》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特性 | 第45-81页 |
第一节 《黄河》的发展分期 | 第45-54页 |
一、艰难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 | 第45-49页 |
二、转换中的动荡:解放战争时期 | 第49-54页 |
第二节 《黄河》的独特风貌 | 第54-66页 |
一、文学性与历史性兼具 | 第54-58页 |
二、民间性与开放性共生 | 第58-63页 |
三、新闻性与战斗性并存 | 第63-66页 |
第三节 《黄河》的编辑艺术 | 第66-81页 |
一、灵活高效的组稿策略 | 第66-70页 |
二、不同凡响的编排设计 | 第70-77页 |
三、紧密融洽的编读关系 | 第77-81页 |
第三章 《黄河》对抗战文学的独特贡献 | 第81-125页 |
第一节 现实主义审美品格烛照下的抗战小说 | 第81-94页 |
一、以抗战之名呼唤民族英雄 | 第82-88页 |
二、揭露积弊丛生的黑暗现实 | 第88-91页 |
三、关注时代洪流中的悲情个体 | 第91-94页 |
第二节 契合民族解放战争脉搏的抗战诗歌 | 第94-109页 |
一、重视民间文艺和古典诗歌 | 第94-100页 |
二、以抒情诗贯穿始终 | 第100-105页 |
三、叙事诗的长足发展 | 第105-109页 |
第三节 多样风格多元发展的抗战话剧 | 第109-125页 |
一、反映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时代主题 | 第110-116页 |
二、承担社会批判的历史使命 | 第116-120页 |
三、表达深刻自省的反战意识 | 第120-125页 |
第四章 特殊编辑主体谢冰莹的坚守与无奈 | 第125-167页 |
第一节 谢冰莹的思想转变与《黄河》的价值导向 | 第125-140页 |
一、谢冰莹左翼思想的体现及转变 | 第125-129页 |
二、谢冰莹与《黄河》关系考 | 第129-132页 |
三、抗战建国与暴露黑暗的价值导向 | 第132-140页 |
第二节 从谢冰莹《黄河》自撰稿看其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认同与疏离 | 第140-150页 |
一、谢冰莹《黄河》自撰稿的统计与分析 | 第140-145页 |
二、谢冰莹对国统区抗战文艺的认同与疏离 | 第145-150页 |
第三节 从谢冰莹辞去主编看国统区文化人的生存困境 | 第150-167页 |
一、谢冰莹西安生活概况 | 第151-155页 |
二、《黄河》的出版困境 | 第155-161页 |
三、困境中的坚守与无奈 | 第161-167页 |
结语 | 第167-171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183页 |
附录 | 第183-215页 |
附录一 谢冰莹文艺活动年表(1937-1949) | 第183-188页 |
附录二 西安抗战文学大事记(1937-1945) | 第188-198页 |
附录三 《黄河》文艺月刊目录 | 第198-215页 |
致谢 | 第215-21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