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与“发见”:胡风文艺批评的实践品格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胡风文艺批评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三、本文研究内容、思路以及方法 | 第15-18页 |
第一章 胡风文艺批评的实践观的建构 | 第18-31页 |
第一节 实践观的讨论 | 第18-23页 |
一、亚里士多德、康德与黑格尔的实践观 | 第18-20页 |
二、马克思的实践观 | 第20-22页 |
三、列宁的实践观 | 第22-23页 |
第二节 胡风文艺批评的实践观 | 第23-27页 |
第三节 胡风文艺批评的实践观的理论渊源 | 第27-31页 |
第二章 作家论:“战斗”的创作主体批评 | 第31-52页 |
第一节 “战斗”的现实主义大师批评 | 第31-45页 |
一、“战斗”的国内现实主义大师批评 | 第32-37页 |
二、“战斗”的国外现实主义作家批评 | 第37-45页 |
第二节 “战斗”的新人批评 | 第45-52页 |
第三章 作品论:“发见”的作品批评 | 第52-75页 |
第一节 “熔铸”:小说批评 | 第52-64页 |
一、发现“精神奴役创伤” | 第53-56页 |
二、践行“经济性”原则 | 第56-58页 |
三、探索人物的“交涉” | 第58-60页 |
四、发现真实 | 第60-64页 |
第二节 “突入”:诗歌批评 | 第64-69页 |
一、斗争化的诗学 | 第65-67页 |
二、主客体化合论 | 第67-69页 |
第三节 “拥入”:电影批评 | 第69-75页 |
第四章 悖离与暗合:胡风文艺批评与左翼、京派批评 | 第75-82页 |
第一节 悖离:胡风与左翼之于现实主义批评之异 | 第75-77页 |
第二节 暗合:胡风与“京派”“主体性”批评之通 | 第77-82页 |
第五章 胡风文艺批评实践品格的反思 | 第82-92页 |
第一节 胡风文艺批评的实践品格的合理性 | 第82-89页 |
一、“左联”时期的纠偏意义 | 第82-84页 |
二、“一体化”时期的可塑性意义 | 第84-85页 |
三、新时期的拓展性意义 | 第85-86页 |
四、当下的延展性意义 | 第86-89页 |
第二节 胡风文艺批评实践品格的局限性 | 第89-92页 |
结语 | 第92-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致谢 | 第99-102页 |
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