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3页 |
二、研究基础 | 第13-18页 |
三、概念阐释与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一章 朱自清形象的形成及其变迁 | 第21-37页 |
第一节 最初形象的形成 | 第21-24页 |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典型 | 第24-27页 |
第三节 “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 第27-30页 |
第四节 《新文学选集》中的“烈士作家” | 第30-33页 |
第五节 “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 | 第33-37页 |
第二章 走近更为真切的朱自清 | 第37-58页 |
第一节 像“蜗牛背了壳”的家长 | 第37-41页 |
第二节 持“刹那主义”的中庸者 | 第41-45页 |
第三节 作为“调整者”的中年人 | 第45-51页 |
第四节 “促进自己的灭亡”的知识分子 | 第51-58页 |
第三章 多元化的探究及其意义 | 第58-71页 |
第一节 人生选择的深入理解 | 第58-61页 |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再解析 | 第61-67页 |
第三节 学术探索的新尝试 | 第67-71页 |
结语 真实与言说之间——关于朱自清形象探究的几点启示 | 第7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0-8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