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6页 |
| 第一章 1942年之前的萧军 | 第16-26页 |
| 1.1 抗战初期的延安 | 第16-17页 |
| 1.2 初到延安的萧军 | 第17-23页 |
| 1.2.1 成立“文艺月会”、《文艺月报》 | 第18-20页 |
| 1.2.2 文抗俱乐部、《谷雨》、“星期文艺学园” | 第20-21页 |
| 1.2.3 “鲁迅研究会”的成立 | 第21-23页 |
| 1.3 初遇挫折——文艺论争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1942年——1945年的萧军 | 第26-40页 |
| 2.1 由“歌颂”到“批判” | 第26-27页 |
| 2.2 文艺座谈会前的萧军 | 第27-32页 |
| 2.2.1 萧军的杂文创作 | 第27-30页 |
| 2.2.2 萧军对鲁迅精神的继承 | 第30-31页 |
| 2.2.3 对文艺政策的推动 | 第31-32页 |
| 2.3 新的文艺政策确立 | 第32-34页 |
| 2.4 再遇挫折 | 第34-40页 |
| 2.4.1 座谈会上的争论、“王实味事件” | 第34-38页 |
| 2.4.2 萧军下乡及返城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1945年之后的萧军 | 第40-50页 |
| 3.1 从延安到东北的萧军 | 第40-44页 |
| 3.1.1 东北文艺协会成立、《东北文艺》 | 第41-42页 |
| 3.1.2 创办出版社和《文化报》 | 第42-44页 |
| 3.2 《文化报》事件——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 第44-49页 |
| 3.2.1 起因和争论、结果 | 第44-47页 |
| 3.2.2 历史反思 | 第47-49页 |
| 3.3 离开哈尔滨 | 第49-50页 |
| 结语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