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废名的形成--以《阿赖耶识论》为重点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废名与《阿赖耶识论》 | 第13-25页 |
第一节 杂取诸派的佛弟子 | 第13-15页 |
第二节 《阿赖耶识论》缘起 | 第15-17页 |
第三节 《阿赖耶识论》的论证 | 第17-25页 |
(一) 破进化论 | 第18-19页 |
(二) 破相显性 | 第19-21页 |
(三) “世界是有不是‘生’” | 第21-22页 |
(四) 确立阿赖耶识 | 第22-23页 |
(五) 明“真如”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返照《桥》的前世今生 | 第25-35页 |
第一节 废名与“科玄论争” | 第25-29页 |
第二节 《桥》:对未来社会的想象 | 第29-33页 |
第三节 愤激与彷徨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佛学作为一种参照 | 第35-46页 |
第一节 反观诗论 | 第35-40页 |
(一) 为新诗“立法” | 第35-37页 |
(二) 新诗的评价标准(1):普遍、真与完全 | 第37-39页 |
(三) 新诗的评价标准(2):美的纯净本体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废名文学观的转变 | 第40-46页 |
结语 | 第46-51页 |
第一节 关于《桥》的结论 | 第46-48页 |
第二节 难以回避的问题——一份余债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多余的话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