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国语”“国文”及相关概念 | 第10-13页 |
第二节 抗战西迁背景与中学国文教育 | 第13-18页 |
第一章 创办与续办:《国文月刊》与《国文杂志》 | 第18-27页 |
第一节 《国文月刊》 | 第18-22页 |
第二节 《国文杂志》 | 第22-27页 |
第二章 “中学生国文程度”之争 | 第27-38页 |
第一节 有关“中学生国文程度”争论的历史回顾 | 第27-30页 |
第二节 两份刊物与一场争论 | 第30-34页 |
第三节 争论背后的问题实质及现实意义 | 第34-38页 |
第三章 教材编纂与国文教学中的文白之争 | 第38-50页 |
第一节 从“抢救国文”说起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国文教材:文言文还是白话文? | 第41-46页 |
第三节 国文教学:文艺性还是应用性? | 第46-50页 |
第四章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之争 | 第50-61页 |
第一节 读写分离还是以读促写 | 第50-53页 |
第二节 “怎么阅读”和“怎样鉴赏” | 第53-57页 |
第三节 “写作什么”与“如何写作” | 第57-61页 |
结语 | 第6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1 《国文月刊》分类统计情况表 | 第67-74页 |
附录2 《国文杂志》总目录 | 第74-78页 |
附录3 1930—1940年代关于“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情况统计表 | 第78-82页 |
读研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第82-83页 |
后记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