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0-18页 | 
| 第1章 “陕北苏区文艺”的源流 | 第18-32页 | 
| 1.1 江西苏区文艺的延续 | 第18-22页 | 
| 1.1.1 “党的文艺” | 第18-21页 | 
| 1.1.2 从“江西”到“陕北” | 第21-22页 | 
| 1.2 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 | 第22-27页 | 
| 1.2.1 陕北的革命传统 | 第22-24页 | 
| 1.2.2 左翼文学思潮的植入 | 第24-27页 | 
| 1.3 苏联文艺模式的借用 | 第27-32页 | 
| 第2章 陕北苏区文艺发展概述 | 第32-52页 | 
| 2.1 陕北苏区文艺面临的困境 | 第32-34页 | 
| 2.1.1 现代报纸报刊的匮乏 | 第32-33页 | 
| 2.1.2 文化教育水平落后 | 第33-34页 | 
| 2.1.3 专业作家、文艺社团的缺乏 | 第34页 | 
| 2.2 陕北苏区文艺的初步发展 | 第34-41页 | 
| 2.2.1 《红色中华》复刊 | 第35-37页 | 
| 2.2.2 蓬勃发展的文化事业 | 第37-38页 | 
| 2.2.3 初具规模的文艺社团建设 | 第38-41页 | 
| 2.3 文艺大事件 | 第41-52页 | 
| 2.3.1 丁玲:从“文小姐”到“武将军”的转变 | 第41-44页 | 
| 2.3.2 纪念鲁迅逝世 | 第44-47页 | 
| 2.3.3 斯诺的宣传 | 第47-49页 | 
| 2.3.4 《红军长征记》的编撰 | 第49-52页 | 
| 第3章 前延安文艺(陕北苏区文艺):延安文艺基调的形成 | 第52-64页 | 
| 3.1 文艺运动的“日常化” | 第52-55页 | 
| 3.2 文艺形式的民间化与大众化 | 第55-60页 | 
| 3.3 集体化创作模式 | 第60-64页 | 
| 结语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 致谢 | 第72-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