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的“半半”人生观与文学书写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选题的缘起、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7页 |
(一)林语堂人生观形成原因探析 | 第13页 |
(二)林语堂人生观分类阐释解析 | 第13-17页 |
第一章 林语堂“半半”人生观形成的依据 | 第17-32页 |
第一节 林语堂“半半”人生观形成的东方文化来源 | 第18-23页 |
一、闽南文化的品格特征 | 第18-19页 |
二、儒家的“入世”与道家的“出世” | 第19-21页 |
三、陶渊明和苏东坡的人生观 | 第21-23页 |
第二节 林语堂“半半”人生观形成的西方哲学来源 | 第23-27页 |
一、在基督教的濡染中成长 | 第23-25页 |
二、天生的伊壁鸠鲁派信徒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林语堂“半半”人生观形成的生活环境来源 | 第27-32页 |
一、故乡的山水 | 第27-28页 |
二、家人的影响 | 第28-32页 |
第二章 林语堂“半半”人生观的人生实践 | 第32-47页 |
第一节 物质与精神 | 第32-36页 |
一、忙碌与悠闲 | 第32-34页 |
二、高雅与通俗 | 第34-35页 |
三、中西相融的日常人生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婚姻与家庭 | 第36-40页 |
一、爱情与婚姻 | 第37-39页 |
二、个人与家庭 | 第39-40页 |
第三节 为人与处世 | 第40-47页 |
一、流氓鬼与绅士鬼 | 第41-43页 |
二、相得与疏离 | 第43-47页 |
第三章 林语堂“半半”人生观的文学呈现 | 第47-63页 |
第一节 文学理念 | 第47-52页 |
一、“言志”:现世与人生理想 | 第47-49页 |
二、“性灵”:生命的本质与人生体悟 | 第49-52页 |
第二节 艺术层面 | 第52-56页 |
一、幽默感与融合 | 第52-54页 |
二、性灵与超越 | 第54-56页 |
第三节 女性关照 | 第56-63页 |
一、主角与配角 | 第57-58页 |
二、喜与悲 | 第58-59页 |
三、灵与肉 | 第59-63页 |
第四章 林语堂“半半”人生观的影响、意义及局限 | 第63-77页 |
第一节 林语堂“半半”人生观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 第63-68页 |
“论语八仙”及其影响 | 第63-68页 |
第二节 林语堂“半半”人生观的时代意义 | 第68-72页 |
一、在战争年代的意义 | 第68-70页 |
二、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 第70-72页 |
第三节 林语堂“半半”人生观的局限 | 第72-77页 |
一、缺乏使命感与崇高感 | 第72-74页 |
二、缺乏现实性与深刻性 | 第74-77页 |
结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