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保护学
--
甲壳类病虫害及其防治
--
虾类
对虾miR-71介导的自噬及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编码的miRNA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酪氨酸磷酸化蛋白和胞质动力蛋白在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钩虾饲喂下养殖对虾白斑病病毒携带状况及免疫相关酶活和抗病力变化的初步研究
副溶血弧菌感染前后凡纳滨对虾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不同体质量个体的免疫力分析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基因表达文库的构建和泛素连接酶WSV249的表达定位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V083是一种双特异性蛋白激酶
凡纳滨对虾抗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研究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蓝蛋白免疫作用的初步研究
miR-100在对虾及乳腺癌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编码的WSSV-miR66和WSSV-miR68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
罗氏沼虾螺原体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定量风险评估研究
凡纳滨对虾免疫基因克隆与合并感染条件下的免疫应答
对虾和小鼠肝微粒体对T-2毒素体外转化的比较研究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囊膜蛋白VP110的表达纯化研究
噬菌体与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相关性研究
养殖对虾病原性弧菌拮抗菌的筛选和效果评价
对虾消化道乳酸菌优势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应用研究
凡纳滨对虾体内隐蔽态T-2毒素的共性表征与危害识别
T-2毒素诱导凡纳滨对虾肌肉蛋白质变化的规律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的PCR检出类型及病毒致病力分析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和黄头病毒等温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两种主要无机氮胁迫下凡纳滨对虾免疫因子变化及其对副溶血弧菌易感性的研究
WSSV-VP28融合蛋白的免疫效果及F0-ATP合酶cDNA的克隆
对虾白斑症病毒(WSSV)囊膜蛋白VP31、VP110在中国明对虾血细胞和鳃细胞中结合蛋白的研究
中国明对虾两种免疫相关蛋白的表达与功能研究
两种蓝藻对WSSV潜伏感染对虾的影响
对虾MyD88和STAT在WSS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研究
IHHN、WSS流行病学调查及IHHNV检测方法的建立
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分子LVAKT与LVFLOT的初步研究
中草药制剂在凡纳滨对虾抗病性能中的应用研究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膜蛋白VP12和VP150的功能研究以及病毒极早期基因RNA干扰的初步研究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VP12、VP14、VP51、VP136C与病毒及宿主蛋白的相互作用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细菌人工染色体基因组的构建研究
抗WSSV口服VP28亚单位疫苗研究及促克氏螯虾生长口服DNA药物研究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评价
引起克氏原螯虾致哈夫病相关因素的分析
WSSV部分基因序列分析及防控WSS免疫增强剂的筛选
对虾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全基因序列的测定及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
桃拉综合征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
T-2毒素的自然发生与降解及其在对虾中的蓄积规律
以枯草芽孢杆菌递呈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囊膜蛋白VP28对凡纳对虾抗病毒免疫保护机制的研究
中国明对虾血蓝蛋白的组织分布特点及白斑症病毒感染后血蓝蛋白含量的变化
WSSV-VP90、VP39与WSSV及宿主蛋白的作用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的分离纯化、超微结构及形态发生的研究
复合荧光PCR同时检测WSSV和IHHNV方法的研究
WSSV的感染、高效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和桃拉综合症病毒(TSV)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浮游生物传播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研究
对虾免疫活性物质作用效果及机制的初步研究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