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英文缩写及对照 | 第12-13页 |
| 1 绪论 | 第13-21页 |
| ·T-2 毒素在对虾食物链蓄积中的危害 | 第13页 |
| ·对虾体内隐蔽态 T-2 毒素的发现 | 第13-14页 |
| ·隐蔽态真菌毒素的概述 | 第14-17页 |
| ·隐蔽态真菌毒素的发现 | 第14-16页 |
| ·隐蔽态真菌毒素的母核结构特性及潜在危害 | 第16-17页 |
| ·隐蔽态真菌毒素的的识别方法 | 第17-19页 |
| ·隐蔽态真菌毒素的解离检测法 | 第17页 |
| ·隐蔽态真菌毒素的纯化检测法 | 第17页 |
| ·免疫磁珠酶联免疫检测技术 | 第17-19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创新意义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创新意义 | 第19-21页 |
| 2 T-2 毒素染毒对虾对小鼠的危害识别 | 第21-33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21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 ·给药方式 | 第22页 |
| ·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 | 第22-23页 |
| ·遗传毒性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 ·小鼠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4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24页 |
| ·结果 | 第24-30页 |
| ·小鼠免疫功能指标的测定 | 第24-25页 |
| ·血清肝脏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5-26页 |
| ·血清肾脏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6页 |
|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 第26-27页 |
| ·小鼠骨髓微核试验 | 第27-28页 |
| ·小鼠检测指标显著性变化的概率统计 | 第28-29页 |
| ·各染毒对虾免疫毒性的多维尺度分析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染毒对虾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染毒对虾对小鼠血清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1页 |
| ·染毒对虾对小鼠血脂和血清肾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染毒对虾对小鼠的遗传毒性 | 第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3 三氟乙酸水解处理测定对虾体内隐蔽态 T-2 毒素 | 第33-40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3-34页 |
| ·试剂与药品 | 第33-34页 |
| ·实验仪器 | 第34页 |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 ·凡纳滨对虾的染毒 | 第34页 |
| ·对虾样品前处理 | 第34-35页 |
| ·三氟乙酸水解处理虾样提取液与残渣的方法 | 第35页 |
| ·三氟乙酸水解处理条件的优化 | 第35页 |
| ·LC-MS/MS 检测 | 第35页 |
| ·结果 | 第35-38页 |
| ·T-2 毒素的 LC-MS/MS 检测质谱条件 | 第35-36页 |
| ·三氟乙酸水解处理对虾体内 mT-2s 的条件选择 | 第36-37页 |
| ·染毒对虾体内可解离 mT-2s 含量的测定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4 T-2 毒素母核完全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 第40-49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41-42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1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41-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 ·T-2 毒素乙酰化 | 第42页 |
| ·半抗原 3-Ac-NEOS 的合成 | 第42页 |
| ·T-2 毒素母核抗原的合成 | 第42-43页 |
| ·结果 | 第43-47页 |
| ·3-乙酰基-T-2 毒素的质谱鉴定 | 第43-44页 |
| ·母核半抗原 3-Ac-NEOS 的结构鉴定 | 第44-45页 |
| ·3-Ac-NEOS-HS 与蛋白的偶联 | 第45-47页 |
| ·讨论 | 第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5 T-2 毒素母核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检测 | 第49-55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49-50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49页 |
| ·仪器设备 | 第49-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 ·免疫兔子 | 第50页 |
| ·抗血清的分离与保存 | 第50页 |
|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50页 |
| ·抗血清的纯化 | 第50-51页 |
| ·最佳抗体稀释度和抗原包被浓度的检测 | 第51页 |
| ·测定抗体检测限与特异性 | 第51-52页 |
| ·结果 | 第52-54页 |
|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52页 |
| ·最佳的抗体与包被原工作浓度 | 第52-53页 |
| ·抑制率 IC50 以及交又反应率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6 免疫磁珠间接竞争 ELISA 的建立及在对虾中隐蔽态 T-2 毒素检测上的应用 | 第55-65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55-56页 |
| ·材料和试剂 | 第55页 |
| ·仪器设备 | 第55-56页 |
|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 ·抗原与羧基磁珠的偶联 | 第56页 |
| ·磁珠上的包被原偶联率分析 | 第56页 |
| ·免疫磁珠的制备优化 | 第56-57页 |
| ·免疫磁珠间接竞争 ELISA 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57-58页 |
| ·免疫磁珠间接竞争 ELISA 检测 T-2 毒素母核含量标准抑制曲线的测定 | 第58页 |
| ·加标回收率测定 | 第58页 |
| ·免疫磁珠酶联免疫法在对虾中 mT-2s 检测上的应用 | 第58-59页 |
| ·结果 | 第59-63页 |
| ·羧基磁珠偶联包被原的条件优化 | 第59-60页 |
| ·免疫磁珠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法检测条件的优化 | 第60-61页 |
| ·标准竞争抑制曲线的测定 | 第61页 |
| ·回收率检测结果 | 第61-62页 |
| ·口服蓄积染毒对虾的检测结果 | 第62-63页 |
| ·讨论 | 第63-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 ·总结 | 第65-66页 |
|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
| 导师简介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