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甲壳类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虾类论文

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定量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引言第12页
    1.2 副溶血性弧菌第12-14页
        1.2.1 生物特性第12-13页
        1.2.2 副溶血性弧菌的流行病学第13页
        1.2.3 副溶血性弧菌的耐药情况第13-14页
    1.3 预测微生物学第14-18页
        1.3.1 定义第14-15页
        1.3.2 模型类型第15-16页
        1.3.3 副溶血性弧菌预测模型研究进展第16-18页
    1.4 微生物风险评估第18-20页
        1.4.1 风险分析第18页
        1.4.2 风险评估第18-19页
        1.4.3 副溶血性弧菌风险评估研究进展第19-20页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2页
        1.5.1 研究意义第20页
        1.5.2 研究目的第20-21页
        1.5.3 研究内容第21-22页
第二章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和失活模型的建立第22-37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材料与设备第22-23页
        2.2.1 实验菌株第22页
        2.2.2 仪器设备第22-23页
        2.2.3 实验试剂和培养基第23页
    2.3 方法第23-25页
        2.3.1 副溶血性弧菌OD_(600)值与菌液浓度之间的关系第23页
        2.3.2 无菌对虾的制备第23页
        2.3.3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情况第23-24页
        2.3.4 副溶血性弧菌生长模型的建立第24页
        2.3.5 副溶血性弧菌失活模型的建立第24页
        2.3.6 数据统计分析第24-25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5-36页
        2.4.1 副溶血性弧菌OD_(600)值与菌液浓度之间的关系第25页
        2.4.2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情况第25-26页
        2.4.3 副溶血性弧菌生长模型的建立第26-33页
        2.4.4 副溶血性弧菌失活模型的建立第33-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南宁市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状况及对虾消费情况调查第37-51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实验材料第37-38页
        3.2.1 材料第37页
        3.2.2 仪器设备第37页
        3.2.3 培养基和实验试剂第37-38页
    3.3 方法第38-40页
        3.3.1 广西南宁市居民对虾消费情况调查第38-39页
        3.3.2 对虾中副溶血弧菌的检验方法第39页
        3.3.3 耐药性试验第39-40页
        3.3.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40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0-50页
        3.4.1 居民对虾消费情况调查第40-45页
        3.4.2 不同季节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情况第45-47页
        3.4.3 不同采样地点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情况第47-48页
        3.4.4 药敏试验结果第48-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四章 对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第51-67页
    4.1 引言第51-5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2-53页
        4.2.1 风险评估框架第52页
        4.2.2 数据和资料来源第52-5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3-65页
        4.3.1 危害识别第53-56页
        4.3.2 危害特征描述第56-59页
        4.3.3 暴露评估第59-61页
        4.3.4 风险特征描述第61-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7-70页
    5.1 全文结论第67-68页
    5.2 展望第68-70页
参考文献第70-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超声波辅助二氧化氯法氧化木薯淀粉的研究
下一篇:卷式超滤膜在精炼糖厂糖浆清净中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