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甲壳类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虾类论文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的安全性评价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英文缩写词表第13-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1页
 1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第14-15页
   ·防治细菌性疾病第14页
   ·促生长、降低饲料系数第14-15页
   ·节约营养物质第15页
 2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应用的负面效应第15-16页
   ·出现耐药性第15-16页
   ·危害环境第16页
   ·危害人类健康第16页
 3 安普霉素概述第16-20页
   ·安普霉素的理化性质第16-17页
   ·安普霉素的作用机理第17页
   ·安普霉素在动物机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第17-18页
   ·安普霉素的毒理学研究第18页
   ·安普霉素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第18-19页
   ·安普霉素的临床应用第19页
   ·安普霉素的耐药性问题第19-20页
 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硫酸安普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第21-28页
   ·试验材料第21页
     ·硫酸安普霉素第21页
     ·培养基第21页
     ·嗜水气单胞菌第21页
   ·试验方法第21-23页
     ·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第21-22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生长曲线测定第22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嗜水气单胞菌杀菌曲线测定第22页
     ·硫酸安普霉素后效应测定第22-23页
     ·耐药性获得速率测定第23页
   ·结果第23-25页
     ·MIC 和 MBC第23页
     ·嗜水气单胞菌生长动力学曲线第23页
     ·硫酸安普霉素的杀菌动力学曲线第23-24页
     ·硫酸安普霉素抗菌后效应第24-25页
     ·嗜水气单胞菌对硫酸安普霉素耐药性第25页
   ·讨论第25-27页
   ·结论第27-28页
第三章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的毒性作用第28-37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试验第28页
     ·硫酸安普霉素第28页
     ·试验奸及饲养管理第28页
     ·硫酸安普霉素浸泡第28页
   ·硫酸安普霉素亚急性毒性试验第28-30页
     ·硫酸安普霉素第28页
     ·试验饲料第28-29页
     ·试验虾与饲养管理第29-30页
   ·结果第30-33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急性毒性作用第30-31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亚急性毒性作用第31-33页
   ·讨论第33-36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急性毒性作用第33-34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的亚急性毒性作用第34-36页
   ·结论第36-37页
第四章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成分、非特异性免疫、肠道菌群和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第37-55页
   ·材料与方法第37-40页
     ·硫酸安普霉素第37页
     ·试验饲料第37-38页
     ·试验虾与饲养管理第38页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38-40页
   ·结果与分析第40-48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第40-41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全虾体组成的影响第41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第41-42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第42-43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肠道细菌数量的影响第43-44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第44-45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第45-47页
     ·硫酸安普霉素在凡纳滨对虾组织内的残留第47-48页
   ·讨论第48-54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第48-50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第50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数量的影响第50-51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能力的影响第51-52页
     ·硫酸安普霉素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肠道结构的影响第52-53页
     ·凡纳滨对虾组织内硫酸安普霉素的残留第53-54页
   ·结论第54-55页
第五章 硫酸安普霉素在凡纳滨对虾组织中的残留消除第55-61页
   ·材料第55-56页
     ·试验药品第55页
     ·试验饲料第55页
     ·试验虾与饲养管理第55-56页
     ·样品采集第56页
   ·检测方法第56-57页
     ·测定原理第56页
     ·试液的配置第56页
     ·样品前处理第56-57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与样品的检测第57页
   ·结果与分析第57-58页
   ·讨论第58-60页
   ·结论第60-61页
全文总结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79页
致谢第79-80页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葫蔓藤饲用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下一篇:联合修复对Cu、Cd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