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39页 |
| 第一章 桃拉综合征病毒的研究进展 | 第11-27页 |
| 1 桃拉综合征病毒的简介 | 第11-15页 |
| ·病毒的结构特征 | 第11-12页 |
| ·病毒的流行情况 | 第12页 |
| ·临床症状、组织病理学特征和疾病周期 | 第12-13页 |
| ·传播途径和方式 | 第13-14页 |
| ·主要易感动物 | 第14-15页 |
| 2 病毒的基因组特征 | 第15-17页 |
| ·病毒的基因组组成结构 | 第15-16页 |
| ·病毒基因组的多样性 | 第16-17页 |
| 3 TSV的诊断方法 | 第17-19页 |
| ·组织学方法 | 第17页 |
| ·动物试验 | 第17-18页 |
| ·免疫学方法 | 第18页 |
| ·PCR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 4 小结 | 第19-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27页 |
| 第二章 单克隆抗体和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 第27-39页 |
| 1 单克隆抗体的基本原理 | 第27-30页 |
| ·实验室小鼠免疫的方法 | 第28页 |
| ·单克隆抗体的筛选 | 第28页 |
| ·规模化制备单克隆抗体 | 第28-29页 |
| ·单克隆抗体的鉴定 | 第29页 |
|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第29-30页 |
| 2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原理 | 第30-32页 |
| ·斑点免疫金渗透技术 | 第30-31页 |
|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 | 第31页 |
| ·胶体金技术的反应方法 | 第31页 |
|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应用 | 第31-32页 |
| 3 单克隆抗体和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展望 | 第32-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9页 |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39-77页 |
| 第一章 桃拉综合征病毒VP1基因保守区蛋白的表达和纯化 | 第39-49页 |
| 摘要 | 第39页 |
| 1 材料 | 第39-40页 |
| ·菌株 | 第39页 |
| ·主要生化试剂 | 第39-4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页 |
| 2 方法 | 第40-42页 |
| ·含有目的基因的菌株的复苏 | 第40页 |
|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40页 |
| ·SDS-PAGE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 | 第40-41页 |
| ·目的蛋白表达形式的鉴定 | 第41页 |
| ·包涵体的溶解 | 第41-42页 |
| ·包涵体的纯化 | 第42页 |
| 3 实验结果 | 第42-44页 |
| ·重组蛋白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 | 第42-43页 |
| ·重组蛋白表达方式的鉴定 | 第43页 |
| ·目的蛋白的纯化结果 | 第43-44页 |
| 4 讨论 | 第44-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 Abstract | 第47-49页 |
| 第二章 桃拉综合征病毒VP1保守区融合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49-65页 |
| 摘要 | 第49页 |
| 1 材料 | 第49-50页 |
|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 ·实验动物 | 第50页 |
| ·主要细胞系 | 第50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页 |
| 2 方法 | 第50-57页 |
| ·纯化后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 ·小鼠的皮下免疫 | 第51页 |
| ·小鼠免疫血清的制备 | 第51页 |
| ·小鼠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51-52页 |
| ·杂交瘤细胞的制备 | 第52-55页 |
| ·单克隆抗体腹水的制备 | 第55页 |
|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55-56页 |
| ·单克隆抗体性质的鉴定 | 第56-57页 |
| 3 结果 | 第57-60页 |
| ·蛋白含量和透析后蛋白浓度 | 第57-58页 |
| ·小鼠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58页 |
| ·杂交瘤细胞的制备结果 | 第58页 |
| ·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筛选结果 | 第58页 |
| ·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后状态 | 第58-59页 |
|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的鉴定 | 第59-60页 |
| ·上清液和腹水效价的测定 | 第60页 |
| ·单克隆抗体相对亲和力 | 第60页 |
| ·细胞冻存稳定性的测定 | 第60页 |
| 4 讨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3页 |
| Abstract | 第63-65页 |
| 第三章 桃拉综合征病毒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法的初步建立 | 第65-77页 |
| 摘要 | 第65页 |
| 1 材料 | 第65-66页 |
| 2 方法 | 第66-69页 |
|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 第66页 |
| ·单克隆抗体浓度的测定 | 第66页 |
| ·单克隆抗体与胶体金最佳结合pH测定 | 第66页 |
| ·单克隆抗体与胶体金结合最佳浓度测定 | 第66-67页 |
| ·胶体金标抗体的制备 | 第67页 |
| ·金标垫的制备和样品垫的制备 | 第67页 |
| ·印模 | 第67-68页 |
| ·试纸条的组装 | 第68页 |
| ·试纸条的检测和判定方法 | 第68-69页 |
| 3 结果 | 第69-72页 |
| ·胶体金最佳结合pH值的测定 | 第69页 |
| ·抗体最佳结合浓度的测定 | 第69-70页 |
| ·20nm和30nm胶体金稳定性的测定结果 | 第70-71页 |
| ·胶体金试纸条阴性对照结果 | 第71-72页 |
| 4 讨论 | 第72-74页 |
| ·影响胶体金技术的因素 | 第72-73页 |
| ·关于固相载体膜的选择 | 第73页 |
| ·本次试验结果的缺陷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 Abstract | 第75-77页 |
| 全文总结 | 第77-79页 |
| 附录 实验所需试剂配制 | 第79-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