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徒然草》与老庄思想的关系论
文化空间的重构--《德伯家的苔丝》与《边城》之比较阅读
芥川龙之介“野性”探究--以“义仲论”“罗生门”“偷盗”为中心
论志贺直哉文学中对自由的追求
试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解析小说《上海表演》中的上海形象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的小说叙事构建--《何塞·特里戈》和《帝国轶闻》互文性分析
从假御宅的出现来看年轻人的朋友关系--以角色化为中心
关于“本歌取”对于藤原定家和歌创作的意义研究
列米佐夫创作中的存在主义思想
创伤与记忆:阿根廷军事独裁(1976-1983)叙事文学--基于心理学与社会学分析
职业与情感--论夏洛蒂·勃朗特小说中女教师的成长
儿童形象的身份异化—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与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的比较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移民文学在德国--以沙米索促进奖获得者罗令源的德语小说为例
不可逾越的“界线”--论乌韦·约翰逊的小说《关于阿西姆的第三本书》
简·爱:不彻底的反抗者--以象征意象互文性原理对简·爱与安托瓦内特所做的人物对比分析
《海上奇书》图像叙事研究
莎士比亚剧作京剧化传播研究
柳青《种谷记》研究
南宋禅僧北涧居简及其诗歌研究
高长虹“意志书写”研究
互文视域下的拉斐尔前派诗歌研究
概念·批评·书写--中国古代“文人”身份认同与个案研究
隆万馆阁文学与晚明文坛格局
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
北宋前期词调研究
宋代饮食诗研究
唐代教坊与文学研究
哥特因子及大众想象—经典化视域中的狄更斯功能叙事
艾米莉·狄金森的“空间诗学”研究
《等待戈多》的历史认知叙事学分析
国家如船:美国内战之前的航海叙事与国家想象
“无我之蕴”:艾略特诗歌疗愈功能研究
叙事建构论--自我、身份及主体建构的叙事研究
论郁达夫与宗教文化
一默如雷:简·里斯小说中多重叙述声音研究
元杂剧中的父亲形象研究
路遥的故乡书写研究
客家文学批评研究
袁中道山水文学研究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佣人形象
韩寒“代笔”事件文体分析方法批判
生命的感悟—多丽丝·莱辛的《简·萨默斯日记》叙事研究
论《夏洛特·杜邦历险记》中女性的自我呈现
论张爱玲散文中的世俗书写
无法挽回的悲剧—从创伤理论视角解读《德伯家的苔丝》
田园视角下《迈克尔》中城乡关系研究
西方中心主义操控下译者与原作者的视野融合--以《扶桑》英译本为例
研析宋词与音乐之交融
特殊时代境遇下的人性书写--以《古炉》审美叙事为例
大革命时期的文学风貌研究--以《中央副刊》为中心
上一页
[117]
[118]
[119]
[120]
[12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