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长篇、中篇小说论文

柳青《种谷记》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8-12页
第1章 文本外部研究第12-29页
    1.1 《种谷记》故事发生背景第12-17页
        1.1.1 合作变工——经济危机下的生产改革第13-14页
        1.1.2 统一战线——政治危机中的应对策略第14-16页
        1.1.3 黄土地与红太阳——陕北民间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相遇第16-17页
    1.2 《种谷记》文本的生成第17-23页
        1.2.1 创作背景第18-19页
        1.2.2 创作动机第19-21页
        1.2.3 创作过程第21-23页
    1.3 《种谷记》的传播与接受第23-29页
        1.3.1 不同政治环境下的传播与接受第23-25页
        1.3.2 不同文化场域中的传播与接受第25-26页
        1.3.3 不同时代氛围下的传播与接受第26-29页
第2章 文本内部研究第29-55页
    2.1 语言层面第29-35页
        2.1.1 农民话语的运用第29-31页
        2.1.2 革命话语的渗透第31-33页
        2.1.3 知识分子话语的潜流第33-35页
    2.2 形象层面第35-48页
        2.2.1 人物形象第35-39页
        2.2.2 牲畜书写第39-44页
        2.2.3 陕北形象第44-48页
    2.3 意蕴层面第48-55页
        2.3.1 农民塑造与农村描摹的真实性第48-50页
        2.3.2 文本自身的批判性第50-52页
        2.3.3 作家身份与党员身份的突破性第52-55页
第3章 《种谷记》批评史及其研究第55-75页
    3.1 1947-1978:作者在场的批评第55-61页
        3.1.1 1949年前——各抒己见第56-58页
        3.1.2 1950年代——意见统一第58-59页
        3.1.3 六、七十年代——沉入历史第59-61页
    3.2 1978-1999:“作者已死”的批评第61-63页
        3.2.1 破旧立新第61-62页
        3.2.2 重读与重写第62-63页
    3.3 1999至今:“读者时代”的多元批评第63-66页
        3.3.1 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第63-65页
        3.3.2 近年来的成果第65-66页
    3.4. 批评史中《种谷记》的得失第66-75页
        3.4.1 有得有失第71-72页
        3.4.2 失也得也第72-73页
        3.4.3 得焉失焉第73-75页
结语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0页
致谢第80-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宋禅僧北涧居简及其诗歌研究
下一篇:西藏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以我国新时期以来的西藏纪录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