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学批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6-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与论题意义 | 第6-8页 |
二、概念的界定与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研究的方法与论文思路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现代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客家文学批评 | 第13-20页 |
第一节 自觉意识:客家文学批评的介入 | 第13-15页 |
一、萌生阶段 | 第13-14页 |
二、探索阶段 | 第14-15页 |
第二节 边缘活力:客家文学批评的背景资源 | 第15-17页 |
一、批评者主体意识逐渐增强 | 第16页 |
二、跨学科批评理论日趋完善 | 第16-17页 |
三、文学批评实践辐射面扩大 | 第17页 |
第三节 思潮推动:客家文学批评的独特进程 | 第17-20页 |
一、文化寻根热潮 | 第18页 |
二、学科分化整合潮流 | 第18-19页 |
三、两岸社会政治思潮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客家文学批评的内在理路 | 第20-33页 |
第一节 话语喧哗:客家文学批评的多元批评状态 | 第20-25页 |
一、秉承审美批评传统 | 第20-21页 |
二、拓展社会历史批评视界 | 第21-23页 |
三、贴合女性主义批评模式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客家书写:客家文学批评的文化批评倾向 | 第25-28页 |
一、基点——聚焦人文关怀 | 第25-26页 |
二、三个研究走向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故土情结:客家文学批评的文化心态视角 | 第28-33页 |
一、文化心态观照下的故土情结 | 第29-30页 |
二、不同历史时期下文化心态的演变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客家文学批评的理论思考 | 第33-42页 |
第一节 客家文学批评的意义 | 第33-36页 |
一、现实意义 | 第33-35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客家文学批评的缺失 | 第36-38页 |
第三节 客家文学批评与新时期地域文学 | 第38-42页 |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在校期间所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