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唐代教坊与文学研究

致谢第5-7页
中文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绪论第18-40页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第18-31页
        一、教坊文学研究第18-24页
        二、教坊制度与文化研究第24-28页
        三、教坊音乐研究第28-31页
    第二节 总体思路第31-36页
    第三节 主要论题第36-37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37-40页
第一章 唐代教坊及相关音乐机构研究第40-100页
    第一节 唐代教坊辨异第40-67页
        一、唐代教坊名号歧义之由来第40-43页
        二、左右教坊与内教坊第43-53页
        三、仗内教坊第53-67页
    第二节 唐代梨园新考第67-86页
        一、禁苑梨园与法曲梨园第67-78页
        二、洛阳梨园考第78-81页
        三、梨园的内部建制及所掌音乐第81-86页
    第三节 宣徽院与教坊、梨园新证第86-100页
        一、宣徽院建制与梨园、教坊之关系第87-94页
        二、宣徽院乐工与教坊、梨园之关系第94-100页
第二章 唐代教坊职官问题研究第100-152页
    第一节 唐代教坊职官述论第100-110页
        一、教坊使第100-105页
        二、教坊副使第105-106页
        三、教坊判官第106-107页
        四、其他职官第107-110页
    第二节 唐代教坊职官考论第110-127页
        一、唐代教坊职官人物考辨第111-120页
        二、唐代教坊职官家族考第120-127页
    第三节 唐代梨园职官与教坊职官的互动第127-138页
        一、早期“帝妃教习”模式第128-131页
        二、梨园职官过渡:“梨园教坊使”第131-134页
        三、安史乱后梨园职官的正式设置第134-138页
    第四节 教坊、梨园职官的活动空间及其性质第138-152页
        一、教坊、梨园职官活动的区位特点第138-144页
        二、教坊、梨园音乐活动里坊分布特征第144-152页
第三章 唐代地方教坊考——以眉县教坊为个案第152-178页
    第一节 眉县教坊材溯源第152-155页
    第二节 眉县教坊村与随驾教坊第155-164页
    第三节 眉县教坊村与唐代地方教坊机构之关联第164-178页
        一、“府县教坊”与“诸州散乐”辨析第164-173页
        二、地方音乐机构与乐户第173-178页
第四章 唐代教坊四部乐考第178-218页
    第一节 清乐部、云韶部与教坊乐第180-191页
        一、清乐部与教坊第180-183页
        二、云韶部与教坊第183-191页
    第二节 太常四部与教坊四部第191-206页
        一、太常四部乐的渊源第191-195页
        二、教坊四部乐的起源第195-199页
        三、太常四部乐与教坊四部乐的关系第199-206页
    第三节 唐代教坊四部乐的运用第206-218页
        一、唐代教坊四部乐的演出形态第206-211页
        二、唐代教坊四部乐向胡部的倾斜第211-218页
第五章 唐代教坊音乐与藩邸文学第218-262页
    第一节 唐代藩邸中的音乐活动第218-225页
        一、唐代王府的建制第218-222页
        二、唐代王府中的音乐活动第222-225页
    第二节 藩邸之乐与教坊第225-238页
        一、俗乐教坊与王府音乐之渊源第225-229页
        二、唐代王宅中的教坊乐舞活动第229-238页
    第三节 唐代藩邸文学与教坊第238-262页
        一、诸王与教坊乐工的交游第239-245页
        二、宁王宅中的文学活动与教坊曲《簇拍相府莲》第245-262页
第六章 教坊商业化与唐两京饮妓文学第262-300页
    第一节 “北里诸妓,籍属教坊”第262-267页
        一、“籍属教坊”之背景第262-263页
        二、教坊商业化的转型第263-267页
    第二节 长安北里文化内涵及区位选择第267-276页
        一、北里饮妓文化之定型第268-269页
        二、平康坊北里的区位第269-276页
    第三节 长安平康坊饮妓与文学第276-287页
        一、诗文活动第278-283页
        二、唐传奇第283-287页
    第四节 洛阳饮妓空间的分化第287-300页
        一、洛河以北,以北市为中心的乐人活动区域第289-292页
        二、洛水以南,“明义坊教坊一西市”为轴心的乐人活动区域第292-293页
        三、洛水以南,以南市为中心的乐人活动区域第293-300页
第七章 唐代教坊曲生成模式研究——以《文溆子》为例第300-346页
    第一节 唐代教坊曲的生成模式第300-324页
        一、唐教坊曲的创作规律第301-305页
        二、教坊曲的用乐理念第305-312页
        三、教坊曲辞的生成机制第312-324页
    第二节 文溆与《文溆子》第324-346页
        一、文溆生平考略第325-331页
        二、文溆俗讲在当时之反响第331-336页
        三、文溆俗讲及《文溆子》生成第336-346页
附录第346-372页
    附录一: 崔令钦生平与家世补考第346-358页
    附录二: 高丽伎与胡旋舞新说——从《新唐书·礼乐志》中一则“错简”说起第358-372页
参考文献第372-387页
作者筒历第38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387页

论文共3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哥特因子及大众想象—经典化视域中的狄更斯功能叙事
下一篇:宋代饮食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