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6-34页 |
第一节 北宋前期在词调史意义上的开创性与独立性 | 第16-19页 |
一、宋调勃兴的开端 | 第17-18页 |
二、词调类型的完备 | 第18-19页 |
第二节 音乐·文学·文化:词调研究的多向与统一 | 第19-27页 |
一、词调的音乐属性 | 第21-23页 |
二、词调的文学属性 | 第23-24页 |
三、词调的文化属性 | 第24-27页 |
第三节 北宋前期词调研究的主要论题与路径方法 | 第27-34页 |
一、学术回顾 | 第27-29页 |
二、主要论题 | 第29-32页 |
三、研究路径 | 第32-34页 |
第一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音乐来源 | 第34-53页 |
第一节 词调发展的音乐准备 | 第34-39页 |
一、趋向完善的教坊制度 | 第35-36页 |
二、歌儿舞女的宴飨风尚 | 第36-37页 |
三、新声竞奏的民间音乐 | 第37-39页 |
第二节 隋唐旧曲与宋代新声 | 第39-47页 |
一、唐教坊曲的保留与隋唐旧曲的改造 | 第39-40页 |
二、宫廷音乐·民间俗乐·文人自度曲:多元的宋代新声 | 第40-47页 |
第三节 弦乐调与管乐调 | 第47-53页 |
一、琴曲与双韵曲 | 第47-50页 |
二、笛曲与筚篥曲 | 第50-53页 |
第二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燕乐宫调系统 | 第53-76页 |
第一节 燕乐宫调系统之演进 | 第53-64页 |
一、唐宋词所留存的宫调信息 | 第53-56页 |
二、燕乐二十八调的确立 | 第56-59页 |
三、七宫十二调的形成 | 第59-64页 |
第二节 “依月用律”与燕乐宫调系统 | 第64-76页 |
一、“依月用律”的历史沿革 | 第65-67页 |
二、“依月用律”的调式基础 | 第67-69页 |
三、“依月用律”与北宋前期的选调填词 | 第69-72页 |
四、“依月用律”与精通音律词人的创作 | 第72-74页 |
五、词学批评视野中的“依月用律” | 第74-76页 |
第三章 北宋前期词调类型的承延与新变 | 第76-120页 |
第一节 令词 | 第76-88页 |
一、酒令之“令”:唐五代令词的来源 | 第77-79页 |
二、音律之“令”:宋代令词的新变 | 第79-84页 |
三、令词内涵衍变的文学表现 | 第84-88页 |
第二节 慢词 | 第88-98页 |
一、慢词内涵辨析 | 第88-91页 |
二、北宋前期的慢词创作 | 第91-98页 |
第三节 引调 | 第98-108页 |
一、引调内涵探析 | 第99-106页 |
二、北宋前期的引调创作 | 第106-108页 |
第四节 近体 | 第108-120页 |
一、近体内涵考释 | 第109-112页 |
二、北宋前期的近体创作 | 第112-120页 |
第四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衍生与组合 | 第120-147页 |
第一节 移宫换羽之转调 | 第120-127页 |
一、转调的主要类型 | 第120-123页 |
二、转调调式分布的时代因素与地域因缘 | 第123-125页 |
三、词人的音乐造诣与转调创作 | 第125-127页 |
第二节 移宫换曲之犯调 | 第127-132页 |
一、犯调的渊源与类型 | 第127-128页 |
二、柳词中的犯调之作 | 第128-131页 |
三、音乐环境与犯调创作 | 第131-132页 |
第三节 曲度相联之联章词 | 第132-147页 |
一、联章词的用调情况 | 第133-136页 |
二、联章词的新题材 | 第136-142页 |
三、联章词的新形式 | 第142-147页 |
第五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韵式与句式 | 第147-184页 |
第一节 韵式嬗变 | 第147-156页 |
一、入宋后词调押韵方式的变化 | 第147-149页 |
二、近体诗律与词调韵式 | 第149-152页 |
三、四声声情与入声韵词调 | 第152-153页 |
四、平仄转韵词调在唐宋的式微 | 第153-156页 |
第二节 句式沿革 | 第156-184页 |
一、同调异体 | 第157-162页 |
二、句式沿用 | 第162-171页 |
三、句式变革 | 第171-180页 |
四、句式研究之意义 | 第180-184页 |
第六章 北宋前期词调的声情研究 | 第184-223页 |
第一节 宫调与词调声情 | 第184-196页 |
一、宫调于词作声情之影响 | 第184-186页 |
二、柳词声情与宫调关系的考察 | 第186-194页 |
三、宋词不尽依宫调声情之原因探微 | 第194-196页 |
第二节 乐器与词调声情 | 第196-204页 |
一、节奏乐器:拍板 | 第196-197页 |
二、管弦乐器:丝管 | 第197-202页 |
三、乐器与词调声情之关系 | 第202-204页 |
第三节 《倾杯乐》词调声情考论 | 第204-216页 |
一、《倾杯乐》乐曲声情考 | 第204-207页 |
二、《倾杯乐》之体制与声情 | 第207-210页 |
三、《倾杯乐》之词律与声情 | 第210-214页 |
四、《倾杯乐》之主题与声情 | 第214-216页 |
第四节 声情研究与声调之学的建设 | 第216-223页 |
一、“声调之学”的提出与发展 | 第217-218页 |
二、声情研究与声调之学 | 第218-223页 |
第七章 北宋前期新创词调的命名、运用与流传 | 第223-258页 |
第一节 新创调名的语言分析与事类研究 | 第223-233页 |
一、新创调名的语言分析 | 第223-227页 |
二、新创调名的事类研究 | 第227-233页 |
第二节 新创词调的共时性应用与历时性传播 | 第233-246页 |
一、创调的确定 | 第233-236页 |
二、新创词调的共时性运用 | 第236-238页 |
三、新创词调中的后世流行词调 | 第238-242页 |
四、新创词调中的僻调 | 第242-246页 |
第三节 柳永新创词调在宋金时期的传播 | 第246-258页 |
一、慷慨之调:苏轼对柳永词调的选择 | 第247-250页 |
二、冷僻之调:晁补之对柳永词调的接受 | 第250-252页 |
三、典雅之调:周邦彦与柳永词调在南宋的传播 | 第252-255页 |
四、阐教之调:王喆与柳永词调在金元的变调 | 第255-258页 |
参考文献 | 第258-266页 |
作者简历 | 第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