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建构论--自我、身份及主体建构的叙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 主要内容 | 第13-17页 |
2. 叙事建构理论综述 | 第17-40页 |
2.1 古希腊时期的叙事功能 | 第17-19页 |
2.2 20世纪中叶的叙事转向 | 第19-26页 |
2.2.1 汉娜·阿伦特的故事与人生 | 第19-20页 |
2.2.2 路易斯·明克与芭芭拉·哈迪的争论 | 第20-22页 |
2.2.3 海登·怀特的叙事形式与内容 | 第22-23页 |
2.2.4 史丹利·豪尔瓦斯的叙事伦理 | 第23-24页 |
2.2.5 麦金太尔的自我故事 | 第24-26页 |
2.3 叙事建构论的繁荣 | 第26-37页 |
2.3.1 保罗·利科的叙事身份理论 | 第26-28页 |
2.3.2 杰罗姆·布鲁纳的认知方式理论 | 第28-30页 |
2.3.3 戴维·卡尔的现实中的叙事性 | 第30-33页 |
2.3.4 安东尼·克比的符号主体 | 第33-35页 |
2.3.5 丹尼尔·丹尼特的自我与叙事重心 | 第35-37页 |
2.4 结语 | 第37-40页 |
3. 主体建构的叙事时间化 | 第40-51页 |
3.1 叙事时间:自我的形成 | 第40-43页 |
3.2 叙事认同:时间的内化 | 第43-47页 |
3.3 叙事力:认同的根源 | 第47-49页 |
3.4 结语 | 第49-51页 |
4. 叙事镜像对主体时间的塑形作用 | 第51-78页 |
4.1 从镜面到叙事的镜像认同 | 第51-57页 |
4.1.1 从幻象到构像 | 第52-54页 |
4.1.2 从误认到“误读” | 第54-56页 |
4.1.3 从自恋到审美移情 | 第56-57页 |
4.2 作为时间镜像的叙事镜像 | 第57-62页 |
4.3 作为复合镜像的叙事镜像 | 第62-76页 |
4.3.1 共时复合镜像 | 第63-68页 |
4.3.2 历时复合镜像 | 第68-76页 |
4.4 结语 | 第76-78页 |
5. 叙事人称的时间逻辑与主体定位 | 第78-88页 |
5.1 第一人称叙事中的主体位置 | 第79-81页 |
5.2 第三人称叙事中的主体位置 | 第81-84页 |
5.3 第二人称叙事中的主体位置 | 第84-86页 |
5.4 结语 | 第86-88页 |
6. 叙事人称的融合与主体关系 | 第88-101页 |
6.1 第一与第三人称叙事的融合 | 第88-93页 |
6.1.1 第一人称叙事中的第三人称,即我中之他 | 第89-90页 |
6.1.2 第三人称叙事中的第一人称,即他中之我 | 第90-93页 |
6.2 第一与第二人称叙事的融合 | 第93-96页 |
6.3 第二与第三人称叙事的融合 | 第96-99页 |
6.3.1 第二人称叙事中的第三人称,即你中之他 | 第96-98页 |
6.3.2 第三人称叙事中的第二人称,即他中之你 | 第98-99页 |
6.4 结语 | 第99-101页 |
7. 叙事媒介的转化对具身主体的影响 | 第101-113页 |
7.1 不同叙事媒介的独特属性及其优缺点 | 第101-104页 |
7.2 共时叙事媒介转化中的具身主体 | 第104-108页 |
7.2.1 不同叙事媒介之间的转化 | 第104-108页 |
7.2.2 相同叙事媒介之间的转化 | 第108页 |
7.3 历时叙事媒介演化中的具身主体 | 第108-111页 |
7.4 结语 | 第111-113页 |
8. 新媒介交互叙事中的身份认同 | 第113-125页 |
8.1 新媒介叙事的交互性 | 第113-116页 |
8.2 新媒介叙事中的身份认同 | 第116-123页 |
8.2.1 与创作者交互中的身份认同 | 第118-119页 |
8.2.2 与作品(媒介)交互中的身份认同 | 第119-121页 |
8.2.3 与他者用户交互中的身份认同 | 第121-123页 |
8.3 结语 | 第123-125页 |
9. 结论 | 第125-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5页 |
中文文献 | 第128-132页 |
英文文献 | 第132-134页 |
网络文献 | 第134-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作者简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