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饮食诗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2-14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三 研究思路与选题范围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宋前饮食诗概论 | 第21-44页 |
第一节 饮食诗的溯源 | 第21-26页 |
一 《诗经》中的饮食描写 | 第21-24页 |
二 《楚辞》中的宴饮描写 | 第24-26页 |
第二节 汉魏六朝饮食诗 | 第26-37页 |
一 汉魏六朝时期的酒事与诗歌创作 | 第26-30页 |
二 其它饮食入诗情况 | 第30-34页 |
三 贫士之歌—陶渊明的饮食书写 | 第34-37页 |
第三节 唐代饮食诗 | 第37-44页 |
一 唐代饮食诗的演变 | 第37-41页 |
二 唐代饮食创作的过渡意义 | 第41-44页 |
第二章 宋代饮食诗的创作机缘 | 第44-77页 |
第一节 宋代饮食诗创作的政治因素 | 第44-50页 |
一 人才的流动与饮食创作 | 第44-47页 |
二 党争的频繁与饮食创作 | 第47-50页 |
第二节 宋代饮食诗创作的社会文化氛围 | 第50-60页 |
一 重世俗、务实用的时代心理 | 第50-54页 |
二 宋代饮食业的发展 | 第54-60页 |
第三节 宋代文人的饮食生活 | 第60-77页 |
一 酒宴聚会与饮食诗创作 | 第62-71页 |
二 友朋酬唱赠答与饮食诗创作 | 第71-77页 |
第三章 宋代饮食诗的主题意蕴 | 第77-116页 |
第一节 记物—宋代食录 | 第77-100页 |
一 就物写物之作 | 第77-84页 |
二 地方食录 | 第84-92页 |
三 节俗食录 | 第92-100页 |
第二节 达情—宋代饮食诗的情感内涵 | 第100-116页 |
一 家乡之思、亲友之念 | 第100-106页 |
二 国运之忧、时政之叹 | 第106-112页 |
三 身世之感、人生之悟 | 第112-116页 |
第四章 宋代饮食诗的审美特征及其艺术表现 | 第116-162页 |
第一节 宋代饮食诗之美 | 第117-131页 |
一 宋诗中饮食美的表现 | 第117-120页 |
二 展示饮食之美的艺术手法 | 第120-131页 |
第二节 宋代饮食诗之趣 | 第131-147页 |
一 谐趣 | 第131-137页 |
二 俗趣 | 第137-143页 |
三 理趣 | 第143-147页 |
第三节 宋代饮食诗之雅 | 第147-162页 |
一 食材、食味等的选取 | 第148-154页 |
二 用语的化俗为雅 | 第154-157页 |
三 情怀的抒写与意境的提升 | 第157-162页 |
第五章 宋代饮食诗个案研究 | 第162-193页 |
第一节 梅尧臣饮食诗的创作及意义 | 第162-171页 |
第二节 苏轼饮食书写中的生命意识 | 第171-181页 |
第三节 陆游饮食文化述论 | 第181-193页 |
第六章 宋代饮食诗和宋代文化 | 第193-230页 |
第一节 宋代食风新变与诗歌演进 | 第193-202页 |
一 饮食选材与宋诗新境 | 第194-196页 |
二 烹饪技艺与宋诗新貌 | 第196-199页 |
三 宋人味观与诗歌审美 | 第199-202页 |
第二节 宋诗中的蔬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 第202-212页 |
一 与官场相对立的蔬食意象 | 第202-206页 |
二 代表人格修养的蔬食意象 | 第206-208页 |
三 蕴含释道文化的蔬食意象 | 第208-211页 |
四 余论 | 第211-212页 |
第三节 宋代文人对南食的态度与文化转型 | 第212-221页 |
一 从不适到接受 | 第213-215页 |
二 从“全身斯为孝”到“值那一死” | 第215-218页 |
三 从“常惧染蛮夷”到“天下无正味” | 第218-220页 |
四 结语 | 第220-221页 |
第四节 宋代以食喻诗略论 | 第221-23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0-239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