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现代人文视野中的乡土体验与文学想像--师陀创作论
20世纪30年代新文学出版研究
清末民初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
“左联”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进与发展研究
西方文学批评在现代中国:1917-1937
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
东北沦陷时期文丛派与艺文志派比较研究
《妇女杂志》(1920-1925)的“新女性”形象研究
冰心爱的哲学与文体创新
论许地山作品的悖论色彩
文艺中的历史--“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所反映的抗战生活
论萧红创作中的动物叙事
精神分析的中国之旅(1914-1949)
普实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科学主义倾向
丰子恺文学创作与绘画
民族生命本体的形而上现代重构--《野草》与《烛虚》比较研究
围城内外的变奏--五四文学婚恋伦理叙事
初期创造社作家作品中的日本想象
巴金在俄罗斯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梁启超的启蒙文学观与美学思想
民俗与政治的互动--解放区文学新论
郭沫若前期文艺论著校勘与发现
萧红文学创作中的流浪意识研究
以法润生—丰子恺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抗战文学的兴起和发展研究
老舍的基督教生存观研究(1922-1937)
陈衡哲的“造命”意识探究
“古典”与“浪漫”的非常态融合—陈铨思想与作品研究
“自由派”作家的抗争与无奈--以《现代评论》、《新月》为考察中心
民初作为方法—本土视域中的文学革命
“改造”话语与延安文学--基于政治文化统合性视角的考察
新时期女性文学中“恋父情结”研究
叶灵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
现代女性的传统情怀和心灵书写--冰心早期文学创作思想研究
“沟通土洋”的旅程--萧乾旅英时期其人其作研究
存在与超越--论《野草》和《十四行集》关于个体存在的对话关系
苏青创作视角简论
五四时期文学激进主义思潮研究
绝望与反抗:中国现代文学“疯癫”形象分析
陶晶孙对夏目漱石的接受与变异
论女高师作家群
抽象的抒情--试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现实原型的想象--以老舍文本世界中的人物形象为例
从人文精神出发看郁达夫的三种艺术倾向
一方水土两方人--浙东文化语境下的鲁迅和周作人比较研究
《东方杂志》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
连接生死之间--清末至五四的祭悼文学及文化转型
作为“他者”的乡土—五四乡土叙事的生成阐释
林语堂精神世界及其幽默理论
苏雪林《论李金发的诗》和《沈从文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构建的贡献及局限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