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引言 | 第11-40页 |
| 一、问题的提出:只有晚清,何来“五四”? | 第11-23页 |
| 二、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30页 |
| 三、相关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 第30-36页 |
| 四、研究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 第36-40页 |
| 第一章 消逝的界标:“民元”在文学史叙事中的百年浮沉 | 第40-70页 |
| 第一节 早期文学史中“民元”的“缺席”与“在场” | 第42-49页 |
| ·“文学史”的发轫及其书写限制 | 第42-46页 |
| ·“国朝”的隐退与“民元”的在场 | 第46-49页 |
| 第二节 民国视阈中的“文学革命” | 第49-56页 |
| ·“民元”界标的初生 | 第49-52页 |
| ·民国视阈的流行 | 第52-56页 |
| 第三节 渐行渐隐的“民元”记忆 | 第56-62页 |
| ·文学革命的“胡适叙事”与历史遮蔽 | 第56-58页 |
| ·“民元”解构的背后 | 第58-62页 |
| 第四节 一元史观下的“民元”批判 | 第62-70页 |
| ·新民主主义史观的注入 | 第62-64页 |
| ·遗忘的迅速与复归的艰难 | 第64-70页 |
| 第二章 共和初肇:小说走向现代的制度性支持 | 第70-116页 |
| 第一节 从帝制到共和:小说文运兴起的官方背景 | 第72-96页 |
| ·“小说”成为禁忌 | 第72-77页 |
| ·“闸门”的开放 | 第77-83页 |
| ·国文教科书中的“小说” | 第83-88页 |
| ·文学史课堂里的“小说” | 第88-96页 |
| 第二节 历史浮出的背后:民初文坛与中国女性小说创作的发生 | 第96-116页 |
| ·鼓励与扶助 | 第101-104页 |
| ·推介与标榜 | 第104-107页 |
| ·域外新知的输入与启迪 | 第107-111页 |
| ·质疑之音与女子新声 | 第111-116页 |
| 第三章 回到原点:重构文学革命的“生成” | 第116-176页 |
| 第一节 《青年杂志》与“新”文学 | 第117-140页 |
| ·独树一帜的《青年杂志》 | 第117-123页 |
| ·一样的旧体与不一样的心情 | 第123-129页 |
| ·写实主义与文学革命 | 第129-140页 |
| 第二节 1917:文学革命的发难与响应 | 第140-176页 |
| ·新文学家的现身说法与历史压抑的生成 | 第140-147页 |
| ·为“折衷”正名——以白话文学的讨论为中心 | 第147-161页 |
| ·“改良”与“革命”的纠葛 | 第161-176页 |
| 第四章 “运动”的由来:新文学合法性建立的再审视 | 第176-245页 |
| 第一节 重估《新青年》同人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 | 第177-189页 |
| ·漂浮的能指:作为概念的“鸳鸯蝴蝶派” | 第177-179页 |
| ·普遍的不满与共同的诉求 | 第179-183页 |
| ·美丽的“帽子”与历史的误会 | 第183-185页 |
| ·一概而论的误区 | 第185-189页 |
| 第二节 “林纾败北”前后的文学革命 | 第189-245页 |
| ·被神话的“双簧戏” | 第190-199页 |
| ·重访林纾与《新青年》同人的结怨之路 | 第199-211页 |
| ·成为公共舆论的“文学革命” | 第211-227页 |
| ·共和话语:“林纾败北”的根源 | 第227-245页 |
| 结语 | 第245-2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8-262页 |
| 附录 | 第262-277页 |
| 致谢 | 第277-278页 |
| 个人简历 | 第278-2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