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张爱玲与笔下人物的生存哲学及她的终极信仰
传统文化品格的坚守与重塑--老舍女性观表现及其成因探寻
论周立波的人文情结与艺术思维
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价值观研究
革命华彩与颓废之魂--重评石评梅及其创作
暴力视阈中现代文学狂人形象价值论
匍匐于大地的生命飞扬--论“京派作家”的“乡村情怀”
跨学科视野中的沈从文与音乐关系研究
民国时期文学作品中的江南乡村社会研究
拨开尘封的历史迷雾 还原论争的事相本真--茅盾与太阳社、创造社间的革命文学论争研究
论作为文学史概念的“南玲北梅”
中产阶级文化与抗战时期上海的女性写作
试论西南联大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1920年代中期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论争话语研究
论抗战期间的朗诵诗运动
女性的发现与自我言说--以丁玲、萧红、张爱玲为例
论穆时英的文艺思想
论五四时期到三四十年代中国女作家笔下人文关怀的变迁--以冰心和萧红的创作为例
女性出路的四种文学想象
“从电影到文学”的试验--论左翼文学影像化叙事
大众传媒对沈从文乡土文学的影响
传统与宗教间的“五四人”—苏雪林
白马湖作家群研究
京派女作家文学创作研究--以凌叔华与林徽因为例
论语派翻译文学研究--以《论语》半月刊为中心
论郁达夫创作中的“嗜病”情结
论革命作家叶紫创作中的人性
现代性的多重变奏--穆时英创作探微
以“人”为目标的文学政治实践--周作人思想研究(1906-1946年)
现代战争叙事中的女性形象研究(1894-1949)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资源与新世纪“底层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女作家与德语文学
中国现代神话题材文学研究
汪馥泉综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视野中的北京形象
“误读”与张爱玲的文学接受
矛盾与错位—《天下》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评介和翻译
论近十年的延安文学研究--以《延安文学研究》《解读延安》等为中心
经验话语的建构与成长故事的诉说--论张爱玲、王安忆女性成长叙事的共性与个性
论现代中国文学中民族资本家形象及其当下意义
“五四”启蒙语境下女性关系的文学书写
中国现代女作家笔下的弃妇形象
史家立场 叙述声部 述史方式--中国当代文学史叙事研究
《新月》月刊研究--一种自由媒介与文化现象的综合透视
“学为世界人”的迷思——晚清民国文学中的留学生形象
《游戏世界》研究
家国之躯与角隅之体--五四女性身体观的两种表达
中国现代文学人物命名的艺术
半殖民文化政治实践与都市叙事
宇宙境界作为精神生活的一种诗化想象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