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现代文学(1919~1949年)
现代文人笔下老北京日常生活的叙述和想象--以老舍、林语堂为例
冯雪峰与鲁迅
论现代女作家的出走与不同的探寻之路--以庐隐、丁玲、萧红为例
周作人的文学观与基督教文化
周天籁文学创作论
疾病书写与疾病隐喻--以路翎、张爱玲、丁玲笔下的“病妇”为中心
五四一代女作家写作的自我想象
“士大夫”精神的沉潜--论苏雪林的主导文化人格
物换星移下的执着坚守--鲁迅、刘以鬯“故事新编”小说比较研究
闻一多文学与学术思想中的民族话语研究
20世纪40年代老舍通俗文学创作研究
丘东平与中国现代战争文学
论四十年代汪曾祺创作的悲剧意蕴
文学革命中的西方文学思潮
论萧红的儿童书写
陈衡哲创作研究综论
徐昂《文谈》与近代文章学
时代洪流中的女性书写--延安女作家群及其创作透视
论现代作家的跨国婚恋与书写
现代性视域下的延安文艺
吴奚如评传
论于右任与书文的结缘
延安时期的文艺下乡
陈学昭延安时期文学创作论
苏雪林文学创作与徽州文化精神
论高长虹《心的探险》
论爵青文学世界中的救赎与迷失
论萧红作品的生命意识与艺术取向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独特性研究
新月派文学观念研究
叶紫创作论
周作人钱锺书的文学观比较--以周、钱文学争论为中心的考察
论20世纪40年代讽刺文学喜剧性的生成--以讽刺小说和喜剧为中心
理想抑或现实—废名、沈从文、黄永玉笔下的“桃源世界”
苏青的婚恋与她的文学创作
东北作家群与延安文艺
隐痛与宣泄--浅析现代留日作家日本背景的文学创作
林语堂幽默理论研究
茅盾与中国革命
柳青与延安文艺
再论“赵树理方向”
泰戈尔爱的哲学和宗教思想在2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冲突与融合
东北流亡文学中民族意识与民间日常书写关系的研究
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战争书写
现代性的两种表达方式--以蒋光慈和穆时英为例
皈而有所舍 依而有所取--论基督教对苏雪林的影响及其接受的独特性
论孙犁的三次精神返乡
王礼锡文学创作与文学著作研究
跨文化语境下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形象研究
中国现代作家的“祖孙书写”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