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世界文学
--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
1930年代中国的美国文学形象构建
他律与自律的隔阂与超越--西方文学史观研究
周作人《近代欧洲文学史》(十九世纪)主要材源初探--以法国、俄国、北欧重点作家为例
“世界文学”观念与新时期作家的创作实践
欧洲浪漫主义的内在精神及其流变
“怪人”崛起--论浪漫主义的怪诞审美
生态批评视域中的生命意识
十九世纪中朝文人来往尺牍研究
在古典和现代之间--白壁德文学批评思想研究
“反对阐释”:苏珊·桑塔格批评理论研究
印度教对印度古典文论的影响研究
西欧文艺复兴文学中的阿拉伯文化影响研究
论新时期外国文学史范式的建构与转型
华兹华斯与托尔斯泰“情感论”比较研究
结构主义符号学文学批评实践研究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中的“民族自由”问题研究
“意识世界”与“作品世界”的去蔽与遮蔽--“日内瓦学派”的批评开拓与理论局限
刘勰《文心雕龙》与贺拉斯《诗艺》文学思想比较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研究
泰纳的文学史观与近代中国、日本的中国文学史书写
“欧战”论述与“1910年代”中韩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以《东方杂志》、《每日申报》和《学之光》为中心
天使望故乡--重新定义魔幻现实主义
飘香的番石榴——论魔幻现实主义的形成
文艺复兴与晚明文学中的谐谑研究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论乌托邦文学的三个维度
试论木心的文学史讲述方式
读图时代“语—图”时空范式变化
蒙古国现代文学在中国(1991-2000)
查士丁尼时代拜占庭文学年表
十八世纪欧洲情感主义思潮与文学现代性的起源
“新批评”细读法在高校文学批评教材中的变异研究
西方对话批评理论研究
韦勒克文学史观研究
西方文论史中的有机整体论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对泰国影响之研究
发现“秘索思”--对中国近代以来认知西方文学和宗教过程的梳理与反思
从语言到思想:古英语文学中的时间观念研究
二十世纪初中日知识分子的爱情悲剧与忏悔--以《伤逝》和《心》为中心
文本对读者的制约作用--伊瑟尔文本观之研究
文学与自由--论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德勒兹生成文学思想研究
马卡宁后现实主义创作研究
东亚文学的近代化研究--以鲁迅、李光洙、夏目漱石小说为中心
李贽与卢梭文艺思想比较研究
13-18世纪西方中国形象演变
边缘人的呼喊与细语—欧洲中世纪晚期女性作家研究
叶芝的文艺思想
阿多诺意识形态批判语境下的现代主义文论观
中西诗学“空白”观比较研究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