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第一节 欧洲中世纪女性写作的基本概况 | 第13-18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26页 |
一、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二、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0-26页 |
第三节 本文的选题范围和意义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晚期女性写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概况 | 第29-44页 |
第一节 城市的复兴与社会文化的繁荣 | 第30-34页 |
第二节 中世纪晚期宗教信仰领域的变革 | 第34-44页 |
一、 教会权威的动摇 | 第34-37页 |
二、 异端思想和世俗宗教运动 | 第37-40页 |
三、 新神秘主义思潮的兴盛 | 第40-44页 |
第三章 贝居因运动:女性之城的盛与衰 | 第44-61页 |
第一节 贝居因运动的兴起与历史背景 | 第45-49页 |
第二节 贝居因运动的修行模式 | 第49-53页 |
第三节 贝居因写作与新神秘主义思潮 | 第53-58页 |
第四节 贝居因运动的衰微 | 第58-61页 |
第四章 梅希蒂尔德:边缘人的言说与自我建构 | 第61-81页 |
第一节 梅希蒂尔德的生平与创作 | 第61-64页 |
第二节 边缘人的书写 | 第64-66页 |
第三节 俗语写作的文化建构意味 | 第66-73页 |
第四节 从边缘到中心 | 第73-81页 |
一、 对圣餐仪式的颠覆性重述 | 第74-77页 |
二、 重构救赎之链 | 第77-81页 |
第五章 海德薇希:在爱中与神相遇 | 第81-112页 |
第一节 海德薇希的生平与创作 | 第81-84页 |
第二节 在爱中认识上帝并与上帝合一 | 第84-93页 |
一、 爱与理性:灵魂寻觅上帝的双眼 | 第86-89页 |
二、 在爱中体验神秘合一 | 第89-93页 |
第三节 以爱为阶梯的灵性升华之途 | 第93-112页 |
一、 海德薇希对于传统神秘主义的反思 | 第93-96页 |
二、 以幻象来展现灵魂的上升之旅 | 第96-112页 |
第六章 玛格丽特·波蕾特:救赎之镜 | 第112-147页 |
第一节 玛格丽特·波蕾特的生平与创作 | 第112-119页 |
第二节 从世俗之镜到神性之镜 | 第119-124页 |
第三节 破除虚妄的救赎之镜 | 第124-147页 |
一、 对于自由和高贵的重新定义 | 第124-129页 |
二、 自我湮灭的复归之旅 | 第129-133页 |
三、 对教会权威的质疑与颠覆 | 第133-137页 |
四、 多元身份之镜 | 第137-140页 |
五、 对个体理性的召唤 | 第140-147页 |
第七章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道德视域中的性别与政治 | 第147-236页 |
第一节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的生平与创作 | 第148-165页 |
一、 皮桑的早年生活和宫廷写作 | 第149-152页 |
二、 “玫瑰论战”:性别与文学的双重论战 | 第152-159页 |
三、 “君主之鉴”:政治与伦理的双重诉求 | 第159-165页 |
第二节 作者身份的寓言 | 第165-189页 |
一、 女性作者身份的焦虑与中世纪的作者理论 | 第165-169页 |
二、 《女性之城》:在隐性自传中完成作者身份的建构 | 第169-184页 |
三、 《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的幻象》:从“君主之鉴”到“人类之鉴” | 第184-189页 |
第三节 互文中的性别博弈 | 第189-216页 |
一、 厌女症、神话与记忆 | 第190-198页 |
二、 《奥泽致赫克托尔的信》:经典神话的多元阐释 | 第198-204页 |
三、 《女性之城》:在神话与历史中重塑女性身份 | 第204-216页 |
第四节 女性社会身份的重构 | 第216-236页 |
一、 《淑女的美德》的写作背景 | 第217-219页 |
二、 女性的政治身份与职责 | 第219-223页 |
三、 女性的经济身份 | 第223-228页 |
四、 《贞德之歌》:民族身份的觉醒 | 第228-236页 |
结语 丰盛的遗产 | 第236-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239-248页 |
致谢 | 第248-249页 |
个人简历 | 第24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49-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