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绪论 | 第13-35页 |
一、文学史观与文学史 | 第13-18页 |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 | 第18-22页 |
三、西方文学史观的研究现状 | 第22-35页 |
第一章 他律论文学史观 | 第35-79页 |
第一节 19世纪社会学文学史观——以泰纳为例 | 第35-54页 |
一、种族、环境和时代——泰纳的文学发展三动因说 | 第36-42页 |
二、文学史与社会心理史 | 第42-45页 |
三、社会学文学史研究的评价标准 | 第45-51页 |
四、泰纳社会学文学史观的得与失 | 第51-54页 |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文学史观 | 第54-79页 |
一、新历史主义的界定 | 第54-62页 |
二、大写单数的“历史”与小写复数的“诸历史” | 第62-64页 |
三、文本与历史的相互关系 | 第64-70页 |
四、“元历史”视野下的文学史 | 第70-73页 |
五、新历史主义的文学史实践与理论矛盾 | 第73-79页 |
第二章 自律论文学史观 | 第79-127页 |
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史观 | 第79-100页 |
一、“新形式的辩证地自我创造”——基于“陌生化”理论的形式演变史 | 第83-88页 |
二、体系中功能的演化史 | 第88-99页 |
三、形式主义文学史观的实践成果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原型批评文学史观 | 第100-127页 |
一、理论基石——原型 | 第101-106页 |
二、文学循环发展史 | 第106-117页 |
三、原型批评文学史观的贡献与缺憾 | 第117-127页 |
第三章 超越他律与自律的尝试——接受美学文学史观 | 第127-157页 |
第一节 姚斯的宏观接受史 | 第128-137页 |
一、文学接受史 | 第129-131页 |
二、期待视野 | 第131-134页 |
三、审美距离 | 第134-135页 |
四、接受美学的文学史研究方法 | 第135-137页 |
第二节 伊瑟尔的微观接受研究 | 第137-149页 |
一、文学作品内涵的重新界定 | 第138-139页 |
二、微观接受研究的核心——读者 | 第139-142页 |
三、文本召唤结构与文本价值判断 | 第142-149页 |
第三节 接受美学文学史观对他律与自律的超越及自身局限 | 第149-157页 |
一、姚斯文学史观的清醒与困境 | 第150-154页 |
二、伊瑟尔微观研究的实践难题 | 第154-157页 |
结论 | 第157-165页 |
一、文学史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 第157-159页 |
二、文学史的述史模式 | 第159-162页 |
三、文学史研究的价值判断 | 第162-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75-177页 |
后记 | 第177-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