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心雕龙》与《诗艺》的写作目的与研究对象 | 第14-22页 |
一、《文心雕龙》与《诗艺》的写作目的 | 第14-18页 |
二、《文心雕龙》与《诗艺》的研究对象 | 第18-22页 |
第二章 《文心雕龙》与《诗艺》的理论基础与表达方式 | 第22-27页 |
一、《文心雕龙》与《诗艺》的理论基础 | 第22-25页 |
1、关注主观方面 | 第22-24页 |
2、折中思想 | 第24-25页 |
二、《文心雕龙》与《诗艺》的表达方式 | 第25-27页 |
1、具有诗歌的一般特征 | 第25页 |
2、结构、语言上存在差异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文心雕龙》与《诗艺》创作论研究 | 第27-47页 |
一、《文心雕龙》与《诗艺》论艺术构思 | 第27-33页 |
1、艺术构思 | 第27-30页 |
2、艺术典型 | 第30-32页 |
3、“言”“意”关系问题 | 第32-33页 |
二、《文心雕龙》与《诗艺》论整体结构之美 | 第33-39页 |
1、文的方面 | 第35-38页 |
2、质的方面 | 第38-39页 |
三、《文心雕龙》与《诗艺》论通变问题 | 第39-47页 |
1、通——理论经典 | 第39-40页 |
2、破——文学革新与纠正 | 第40-43页 |
3、变——文学发展与延续 | 第43-47页 |
第四章 《文心雕龙》与《诗艺》论诗人的修养与文学的功用 | 第47-59页 |
一、《文心雕龙》与《诗艺》论天才与技艺 | 第47-54页 |
1、诗人应具备的素养 | 第47-48页 |
2、诗人技艺的培养 | 第48-50页 |
3、对诗人的评价 | 第50-54页 |
二、《文心雕龙》与《诗艺》论文学的功用 | 第54-59页 |
1、文学的功利性探究 | 第54-56页 |
2、文学的功用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著 | 第65-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