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欧洲情感主义思潮与文学现代性的起源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9-30页 |
第一章 情感主义思潮的民族谱系 | 第30-59页 |
第一节 英国:仁爱的时代 | 第33-40页 |
第二节 法国:走出新古典主义 | 第40-51页 |
第三节 德意志:世俗化的虔敬 | 第51-59页 |
第二章 情感文学的通俗化趋向 | 第59-94页 |
第一节 情感文学与文学市场的兴起 | 第59-64页 |
第二节 情感文学与各文类的通俗化发展 | 第64-88页 |
第三节 情感文学与现代职业作家的出现 | 第88-94页 |
第三章 情感诗学的变革 | 第94-123页 |
第一节 内在的“同情”与审美分化 | 第94-102页 |
第二节 情感表现与文学起源 | 第102-111页 |
第三节 情感效果与审美形态 | 第111-123页 |
第四章 情感叙事的创新 | 第123-159页 |
第一节 情感小说叙事的碎片化 | 第124-143页 |
第二节 情感小说叙事的对话性 | 第143-159页 |
第五章 情感主体的文学现代性意义 | 第159-194页 |
第一节 善感自我与存在的体验 | 第160-168页 |
第二节 真诚自我与分裂的灵魂 | 第168-175页 |
第三节 私情与仁爱:公民自我的启蒙与追求 | 第175-183页 |
第四节 美德与权利:女性自我的压抑与探寻 | 第183-194页 |
结论 | 第194-201页 |
附录 西方古典诗学中的情感论 | 第201-214页 |
参考文献 | 第214-22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226-227页 |
致谢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