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世界文学论文--文学史、文学思想史论文--现代(1917年~)论文

20世纪西方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思想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5-26页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第15-18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2 选题意义第16-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第18-2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8-2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23-25页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5-26页
        1.3.1 研究思路第25页
        1.3.2 研究方法第25-26页
2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简介第26-38页
    2.1 20世纪西方文学发展中的哲学背景第26-34页
        2.1.1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第26-27页
        2.1.2 象征主义第27-28页
        2.1.3 自然主义第28-29页
        2.1.4 表现主义第29-30页
        2.1.5 意识流第30-31页
        2.1.6 未来主义第31-32页
        2.1.7 存在主义第32页
        2.1.8 荒诞派第32-33页
        2.1.9 黑色幽默第33-34页
    2.2 文学与哲学的关系第34-38页
        2.2.1 文学与哲学相互独立与依存的关系第34-35页
        2.2.2 文学作品的生态伦理教育功能第35-36页
        2.2.3 文学与生态伦理学发展的相互促进第36-38页
3 浪漫主义文学对20世纪文学中生态伦理思想的影响第38-44页
    3.1 20世纪前的浪漫主义文学之生态伦理思想概述第38-39页
    3.2 浪漫主义文学中朴素的生态伦理思想第39-40页
    3.3 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最简物质”生态伦理思考第40-42页
    3.4 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超验主义自然观第42-44页
4 20世纪初至30年代文学作品中敬畏生命之生态伦理观第44-64页
    4.1 20世纪前矛盾的生态伦理观与20世纪生态伦理学发展第44-47页
        4.1.1 20世纪前的矛盾生态伦理观第44-45页
        4.1.2 20世纪生态伦理学发展第45-47页
    4.2 20世纪初施韦泽“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第47-48页
    4.3 20世纪初至30年代文学发展与生态伦理的关系第48-61页
        4.3.1 托马斯·哈代与生态女性主义第49-52页
        4.3.2 约翰·缪尔作品与整体主义生态观第52-55页
        4.3.3 杰克·伦敦与种际正义第55-57页
        4.3.4 劳伦斯作品中的生态维度第57-61页
    4.4 20世纪初至30年代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总结第61-64页
        4.4.1 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前瞻性第61-62页
        4.4.2 前瞻性文学作品的局限性与系统性生态伦理思想的缺乏第62-64页
5 二战前后之危机时代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大地伦理学思想第64-88页
    5.1 利奥波德与大地伦理学第64-66页
        5.1.1 利奥波德理论形成过程第65-66页
        5.1.2 大地伦理学第66页
    5.2 《愤怒的葡萄》中被割裂的大地与人类关系第66-71页
        5.2.1 《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主题第66-68页
        5.2.2 《愤怒的葡萄》对技术的批判第68-69页
        5.2.3 《愤怒的葡萄》中女性与自然一体化第69-71页
    5.3 《熊》与大地伦理第71-74页
        5.3.1 福克纳与《熊》第71页
        5.3.2 人类生存与荒野、动物生存的冲突第71-72页
        5.3.3 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粗暴干涉第72-73页
        5.3.4 人、动物与自然的共同体第73-74页
    5.4 《野草在歌唱》中的自然与人一体化第74-79页
        5.4.1 多丽丝·莱辛与《野草在歌唱》第74-75页
        5.4.2 《野草在歌唱》中的生态整体主义第75-76页
        5.4.3 《野草在歌唱》与女性生态主义第76-78页
        5.4.4 《野草在歌唱》与精神生态学第78-79页
    5.5 《老人与海》的生态观第79-82页
        5.5.1 海明威与《老人与海》第79-80页
        5.5.2 《老人与海》中矛盾的生态观第80-82页
    5.6 二战前后文学作品折射的生态伦理观总结第82-88页
        5.6.1 文学作品中的技术观与生态伦理学中技术观的一致性第82-83页
        5.6.2 动物价值论特点第83-84页
        5.6.3 认知自然与构建自我的关系第84-85页
        5.6.4 文学作品生态伦理思想与生态原型的有机关系第85-88页
6 60至90年代文学作品的多元化生态伦理思想向度第88-110页
    6.1 60至90年代的生态伦理学进展与环保运动第88-95页
        6.1.1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生态伦理学理论的关联性第88-89页
        6.1.2 生态伦理学的繁茂发展第89-95页
        6.1.3 西方环保运动的蓬勃发展第95页
    6.2 《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向度第95-97页
        6.2.1 《寂静的春天》中生态共同体的概念第96-97页
        6.2.2 除草剂和杀虫剂对自然的破坏第97页
    6.3 爱德华·艾比与“生态性故意破坏”第97-101页
        6.3.1 爱德华·艾比介绍第97-98页
        6.3.2 《有意破坏帮》与生态性有意破坏第98-99页
        6.3.3 《有意破坏帮》的“技术单向性”作用第99-100页
        6.3.4 “生态性故意破坏”的社会影响第100-101页
    6.4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的生态警示第101-104页
        6.4.1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与生态精神麻木警示第101-102页
        6.4.2 “本我”、“自我”与“超我”与深层生态学第102-104页
        6.4.3 《玛拉与丹恩历险记》与生态女性主义第104页
    6.5 《羚羊与秧鸡》与技术异化第104-108页
        6.5.1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与《羚羊与秧鸡》第105页
        6.5.2 羚羊:技术异化的代表第105-107页
        6.5.3 《羚羊与秧鸡》引发的哲学思考第107-108页
    6.6 本时期文学作品中的生态伦理思想特征第108-11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10-113页
    7.1 结论第110-111页
    7.2 创新点第111-112页
    7.3 展望第112-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作者简介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耗散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大气压介质阻挡放电中的时空非线性行为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