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第一节 形象学研究的缘起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形象学研究在中国 | 第16-19页 |
·形象学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异国文学、文化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 第18页 |
·中国文学、文化中的异国、异域形象研究 | 第18-19页 |
第三节 中外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9-22页 |
·国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9-21页 |
·国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21-22页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本文采用的理论及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第五节 本文拟采用的基本篇章结构 | 第27-31页 |
·中世纪晚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13 世纪—15 世纪): | 第28页 |
·地理大发现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15 世纪—17 世纪): | 第28-29页 |
·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中国形象(18 世纪—18 世纪中叶): | 第29页 |
·“中国神话”的幻灭:18 世纪中后期西方的中国形象 | 第29-31页 |
第二章 中世纪晚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 第31-62页 |
第一节 中世纪晚期中国形象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形象 | 第33-41页 |
·《柏郎嘉宾蒙古行纪》(Histoire des Mongols) | 第34-36页 |
·《鲁布鲁克东行纪》(The Journey of Villiam of Rubruk to the Eastern Parts, 1253-1255) | 第36-38页 |
·孟德高维诺(Giovanni da Montecorvino,1247-1328)书简 | 第38-39页 |
·《玛黎诺里游记》(Der Reisebericht des Johannes Marignolla) | 第39-41页 |
第三节 旅行者眼中的中国形象 | 第41-50页 |
·《马可波罗行纪》 | 第42-47页 |
·《鄂多立克东游记》(The Eastern Parts of World) | 第47-50页 |
第四节 文学家笔下的中国形象 | 第50-58页 |
·契丹与蛮子国——神奇富足的国度 | 第51-53页 |
·大汗的传奇 | 第53-54页 |
·长老约翰和东方的伊甸园 | 第54-56页 |
·中世纪晚期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 第56-58页 |
第五节 对财富、王权与世俗享乐的渴求——中国形象的象征意义 | 第58-62页 |
·信仰的衰落——渴望突破宗教禁锢 | 第58-59页 |
·王权的衰微——渴望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强大国家 | 第59页 |
·经济的发展——渴望财富与世俗享乐 | 第59-62页 |
第三章 地理大发现时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 第62-129页 |
第一节 地理大发现时期中国形象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 第62-65页 |
第二节 去东方——获取财富:使节、商人、冒险家眼中的中国形象 | 第65-72页 |
·托梅·皮雷斯(Tomé Pires)《东方概要》(SumaOriental) | 第66-68页 |
·克里斯托旺·维埃拉(Crist0’vao Vieira)《广州来信》(Carte de Cantao) | 第68-70页 |
·盖略特·伯来拉(Galiote Periera)《中国报道》(Albumas Coisas Sabidas Da China) | 第70-72页 |
第三节 去东方——收获灵魂: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形象 | 第72-113页 |
·加斯帕·达·克路士(Gaspar da Cruz)《中国志》(Tratado das Coisas da China) | 第72-82页 |
·马丁·德·拉达(Martin de Rada)《出使福建记》和《记大明的中国事情》 | 第82-90页 |
·门多萨(Juan Gonzales De Mendoza)的《中华大帝国史》(Historia de Las Cosas mas Noto-bles Ritos y Costumbres del Gran Reyno de la China) | 第90-101页 |
·利玛窦(Matteo Ricci)、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的《利玛窦中国札记》(De Christiana Expeditione apud Sinas Suscepta ab Societate Iesu) | 第101-113页 |
第四节 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 第113-125页 |
·卢多维科·阿里奥斯托(Ludovico Ariosto,1474—1533)的《疯狂的奥兰多》 | 第113-116页 |
·佛朗索瓦·拉伯雷(Fran ois Rabelais,1494—1553)的《巨人传》 | 第116-118页 |
·费尔南·门德斯·平托(Fern o Mendes Pinto,1509—1583)的《游记》 | 第118-122页 |
·罗伯特·伯顿(Robert Burton,1577-1640)的《忧郁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 | 第122-125页 |
第五节 文明智慧与道德秩序的典范——中国形象的象征意义 | 第125-129页 |
·对中国广大富饶的渲染——渴望土地与财富 | 第125-126页 |
·对中国政治制度的钦羡——渴望社会变革 | 第126-127页 |
·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敬仰——渴望思想的解放 | 第127-129页 |
第四章 启蒙运动时期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 第129-226页 |
第一节 启蒙运动时期中国形象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 第129-132页 |
第二节 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形象 | 第132-165页 |
·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等编译的《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 | 第133-139页 |
·法国的“国王数学家” | 第139-150页 |
·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的《中国图说》(China Illustrata) | 第150-156页 |
·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的《中华帝国全志》(Description Geographique 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 第156-165页 |
第三节 哲学家眼中的中国形象 | 第165-193页 |
·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的《中国近事》(Novissima Sinica: Historiam nostri temporis illustratura)、《论中国哲学》 | 第166-175页 |
·伏尔泰(Voltaire)的《风俗论》 | 第175-184页 |
·魁奈(Francois Quesnay)的《中华帝国的专制制度》 | 第184-193页 |
第四节 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 | 第193-216页 |
·伏尔泰的《中国孤儿》 | 第195-201页 |
·德·阿尔让斯侯爵(Marqius d’Argens)的《中国人信札》(Les Lettres Chinoises) | 第201-208页 |
·哥尔斯密(Oliver Goldsmith)的《世界公民》(Citizen of the World) | 第208-216页 |
第五节 现实中的理想国、精神上的乌托邦——中国形象的象征意义 | 第216-226页 |
·追求“中国情调”——艺术和审美风格的重塑 | 第217-219页 |
·道德与政治结合的完美政体——现实中理想国的政治期盼 | 第219-222页 |
·自然神学与理性哲学——挑战基督教权威的有力武器 | 第222-226页 |
第五章 “中国神话”的幻灭 | 第226-240页 |
第一节 批评的声音 | 第226-230页 |
第二节 中国形象彻底的逆转——马尔嘎尼使团访华 | 第230-234页 |
第三节 中国神话幻灭的历史文化语境 | 第234-240页 |
·礼仪之争”导致的天主教在华传教事业的全面衰落 | 第235-236页 |
·清帝国自身的衰落 | 第236-238页 |
·西方现代文化精神期待视野的转变 | 第238-24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240-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4-253页 |
中文参考文献 | 第244-249页 |
论文类 | 第244-245页 |
著作类 | 第245-249页 |
西文参考文献 | 第249-253页 |
致谢 | 第253-254页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54-2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