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学
--
世界文学
--
文学史、文学思想史
空间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文本解读
生存价值论视角下的“文学性”问题研究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罗兰·巴特文本理论转型研究
堂娜·哈拉维赛博格文艺理论研究
《J.希利斯·米勒的解构主义文学观辨析》
郑振铎与外国文学
20世纪莎士比亚批评研究
论新批评的历史意识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荒诞研究
生态批评的诗性回归--论生态文学的环境想象及其策略
再现的权力—萨义德文化政治批评研究
隐含作者研究
论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好人”
西方文论中文学与道德关系理论的历史变迁
浪漫主义反讽及其现代审美意义
生态女性主义的叙事伦理
20世纪英语文学批评的范式革命
论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美学精神
论华人新移民作家的飞散写作
救赎论中的诗性启示--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与西方文学中的相关主题
“法律与文学”运动研究
柏拉图Vs.荷马——西方文明史上哲学与文学的第一次激烈对抗与融合
中西古代诗教之比较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影响
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西方正典》—以莎士比亚为中心的经典文学体系
当代文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
新历史主义再评价
溯源:西方灵感来源理论的代表人物及流派
神圣与世俗之间
在人与神之间--文艺复兴文学道德主题研究
十八世纪理性时代下的文学精神
女性主义文学观的美学解读
19世纪欧美文学中的魔鬼及其精神分析学诠释
现代视野下的经典选择--1919-1999年间的汉语外国文学史研究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变异--试析20世纪初期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文学魔幻化与本土文化的现代阐释--解读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西藏魔幻小说
和谐与冲创--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神对话中透视人文主义美学之特征
论新历史主义文学史观
寻求“自律”论与“他律”论的结合--评迪尼亚诺夫文学史观与巴赫金文学史观
鲁本斯的巴洛克风格--兼论巴洛克精神在现代派文学中的体现
叔本华文论中的佛学因素探究
象征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开端的重要意义
审美主义及其在西方19世纪以来文学中的流变
译介学视角下的《圣经》汉译史
走向神坛之路--古希腊至中世纪文论转向规律探:斐洛和普罗提诺
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文学史书写
经验对知识的挑战--后殖民理论的成因研究
语言乌托邦与人的自由--罗兰·巴尔特美学思想述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