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玉蜀黍)
玉米雄性核不育基因ms30的遗传分析及精细定位
不同玉米品种对镉的吸收积累差异研究
盐肥耦合对玉米养分吸收和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抗旱节水制剂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基于诱导系获得的玉米(Zea mays L.)单倍体及其亲本间遗传稳定性研究
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嗜鱼外瓶霉(Exophiala pisciphila)促进玉米磷吸收的机制研究
高产玉米的光合特性和群体结构研究
肥料运筹对生土地玉米棉花根土系统垂直分布的影响
转TvNHX1基因玉米的鉴定及其对NaCl和NaHCO3胁迫的应答
西北地区夏播条件下爆裂玉米品种(沈爆3号)生产潜势研究
高淀粉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其特性分析
粮豆复合种植模式对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基于Sentinel-1A数据的焦作广利灌区夏玉米土壤墒情反演方法研究
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氮素和玉米生长对揭膜时间的响应特征及施肥制度优化
胚乳裂纹对玉米单交种种子活力及萌发特性的影响
玉米骨干系“铁7922”的改良系配合力分析
不同控光与灌水量条件对玉米生长特性与耗水规律的影响研究
麦秸还田对土壤氮素转化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基于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的大田玉米作物系数估算方法研究
东北中熟玉米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鉴定
生物菌肥对玉米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品种密度对渭南市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
干旱胁迫下外源茉莉酸甲酯对玉米幼苗根系吸水的影响
生物炭与PAM共施对土壤水分、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土壤斥水性对蒸散发及夏玉米生长过程的影响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群体结构的影响
六个青贮玉米品种在关中地区的适应性及品质研究
锌铁喷施对夏玉米生物学特性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半湿润区不同覆盖模式的土壤生态效应和对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玉豆带状间作系统光能分布、截获与利用研究
不同行距配置下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水分动态及利用效率估测研究
蔗糖/ABA响应因子ZmEREB156和ZmEREB17调控玉米胚乳淀粉合成的机理研究
不同节水措施和补灌量对作物生理生化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对低磷胁迫的适应机理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对氮肥水平与运筹的响应及氮素吸收利用差异
氮磷累积施用及减量施用对玉米生长和养分效率变化的影响
一个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ms305的精细定位
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及其一般配合力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低磷胁迫下玉米ZmARF家族基因的表达及基因ZmARF23关联分析
玉米株型及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CYP71Z18在玉米萜类植保素生物合成中的功能鉴定及应用
玉米矮秆突变体R08d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玉米转录因子ZmEREB192、ZmEREB25参与胚乳淀粉合成的研究
控制双亲混合选择法对两个玉米复合群体的改良效果评价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玉米籽粒黄曲霉菌抗性基因
玉米萜烯合酶ZmTPS7、ZmKSL2及ZmKSL4的功能鉴定
基于APSIM模型的北方春玉米生产主要气象因子研究
麦秸还田方式对川中丘陵紫土物理性状、碳库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ZmPHYC1和ZmPHYC2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与功能研究
玉米太空诱变矮秆突变体sil与返绿白化突变体wtg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初步定位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