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15-25页 |
1.1 本研究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氮素营养对植物的作用 | 第16-19页 |
1.2.1.1 氮肥对玉米生长发育得影响 | 第16-17页 |
1.2.1.2 氮肥对玉米物质生产的影响 | 第17-18页 |
1.2.1.3 氮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第18页 |
1.2.1.4 氮肥对玉米氮损失及氮平衡的影响 | 第18-19页 |
1.2.2 氮肥的利用现状 | 第19页 |
1.2.3 植物氮效率基因型差异 | 第19-21页 |
1.2.3.1 氮效率 | 第19-20页 |
1.2.3.2 玉米氮效率的基因型差异 | 第20-21页 |
1.2.4 氮素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 | 第21-23页 |
1.2.4.1 植物氮素吸收的生理机制 | 第21-22页 |
1.2.4.2 植物氮素利用生理机制 | 第22-23页 |
1.2.5 植物氮素吸收相关基因及调控机制 | 第23-25页 |
1.3 本研究切入点 | 第25页 |
2 试验方案 | 第25-37页 |
2.1 氮肥水平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产量形成与氮肥吸收利用的影响 | 第25-31页 |
2.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第25-27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7-31页 |
2.1.3.1 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特性 | 第27-29页 |
2.1.3.2 氮素积累分配与转运特性 | 第29-30页 |
2.1.3.3 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 第30页 |
2.1.3.4 氮素供给及平衡情况分析 | 第30-31页 |
2.1.3.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分析 | 第31页 |
2.1.3.6 气象资料收集 | 第31页 |
2.2 氮肥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花后物质生产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31-34页 |
2.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第31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31-33页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3-34页 |
2.2.3.1 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特性 | 第33页 |
2.2.3.2 氮素积累分配转运特性 | 第33页 |
2.2.3.3 籽粒灌浆动态及模拟 | 第33-34页 |
2.2.3.4 氮素供给及平衡情况分析 | 第34页 |
2.2.3.5 产量及其构成 | 第34页 |
2.3 低氮胁迫下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苗期根系形态、生理特性及吸收能力分析 | 第34-37页 |
2.3.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第34页 |
2.3.2 试验设计 | 第34-35页 |
2.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5-37页 |
2.3.3.1 玉米苗期根系形态及生长动态 | 第35页 |
2.3.3.2 幼苗生理指标测定 | 第35-36页 |
2.3.3.3 根系NO_3~-、NH_4~+吸收动力学测定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96页 |
3.1 低氮胁迫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苗期根系特性的影响 | 第37-45页 |
3.1.1 低氮胁迫对玉米苗期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37-43页 |
3.1.1.1 低氮胁迫对玉米苗期根系主要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37-40页 |
3.1.1.2 低氮胁迫对玉米幼苗侧根生长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1.3 低氮胁迫下玉米幼苗节根变化特征 | 第41-43页 |
3.1.2 低氮胁迫对玉米苗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第43-44页 |
3.1.3 低氮胁迫对玉米苗期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第44-45页 |
3.2 低氮胁迫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光合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第45-50页 |
3.2.1 低氮胁迫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5-47页 |
3.2.2 低氮胁迫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第47页 |
3.2.3 低氮胁迫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 第47-50页 |
3.3 氮肥水平和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 第50-61页 |
3.3.1 氮肥水平和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50-55页 |
3.3.1.1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植株干物质积累LOGISTIC拟合 | 第50-52页 |
3.3.1.2 对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3.3.1.3 对不同阶段干物质积累速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3.3.2 氮肥水平和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 第55-59页 |
3.3.2.1 对不同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55-58页 |
3.3.2.2 对根冠比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3 氮肥水平和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干物质转运的影响 | 第59-61页 |
3.4 氮肥水平和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吸收与积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 第61-79页 |
3.4.1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根系氮素吸收动力学特征 | 第61-65页 |
3.4.1.1 根系铵态氮吸收动力学特征 | 第61-63页 |
3.4.1.2 根系硝态氮吸收动力学特征 | 第63-65页 |
3.4.2 氮肥水平和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积累特性的影响 | 第65-73页 |
3.4.2.1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植株氮素积累LOGISTIC拟合 | 第65-67页 |
3.4.2.2 对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 第67-69页 |
3.4.2.3 对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速率的影响 | 第69-71页 |
3.4.2.4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根系氮素吸收速率差异 | 第71-73页 |
3.4.3 氮肥水平和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分配特性的影响 | 第73-77页 |
3.4.3.1 对各器官氮素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73-76页 |
3.4.3.2 对地下与地上部氮素分配的影响 | 第76-77页 |
3.4.4 氮肥水平和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转运特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3.5 氮肥水平和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籽粒灌浆、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79-87页 |
3.5.1 氮肥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第79-85页 |
3.5.2 氮肥水平和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第85-87页 |
3.6 氮肥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及氮素平衡的影响 | 第87-96页 |
3.6.1 氮肥水平和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87-89页 |
3.6.2 氮肥水平和运筹对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 第89-96页 |
3.6.2.1 土壤无机氮含量变化 | 第89-92页 |
3.6.2.2 土壤氮素平衡 | 第92-94页 |
3.6.2.3 不同阶段氮素损失差异 | 第94-96页 |
4 讨论 | 第96-107页 |
4.1 氮高效玉米品种增产的物质基础 | 第96-102页 |
4.1.1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叶片光合特性 | 第96-98页 |
4.1.2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特性 | 第98-99页 |
4.1.3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干物质分配与转运特性 | 第99-100页 |
4.1.4 氮高效玉米品种产量优势特征 | 第100-102页 |
4.2 氮高效玉米品种氮素高效吸收利用机制 | 第102-107页 |
4.2.1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根系氮素吸收能力差异 | 第102-103页 |
4.2.2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积累特性 | 第103-104页 |
4.2.3 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利用特性 | 第104-105页 |
4.2.4 氮高效玉米品种减少氮素损失 | 第105-10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5.1 结论 | 第107-108页 |
5.1.1 中低氮水平下均衡施肥,ZH 311产量优势更突出 | 第107页 |
5.1.2 Vmax髙、Zm值低,ZH 311根系氮吸收能力强 | 第107-108页 |
5.1.3氮素利用效率髙,氮素损失少,ZH 311促进环境可持续 | 第108页 |
5.2 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和成果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