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太空诱变矮秆突变体sil与返绿白化突变体wtg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初步定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0页
    1. 太空诱变育种第12-13页
    2. 植物矮化研究状况第13-20页
        2.1 激素与株高的关系第14-20页
            2.1.1 赤霉素合成与株高调控第14-16页
            2.1.2 赤霉素的信号转导与株高调控第16-17页
            2.1.3 油菜素类固醇生物合成与株高调控第17-18页
            2.1.4 油菜素类固醇信号转导与株高调控第18页
            2.1.5 生长素合成与株高调控第18-19页
            2.1.6 生长素信号转导与株高调控第19-20页
        2.2 植株矮化的细胞生物学研究第20页
    3. 植物叶色突变体的研究概况第20-25页
        3.1 叶色突变体的分类第21页
        3.2 叶色变异的遗传规律第21-22页
        3.3 叶色突变的分子机制第22-24页
        3.4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第24-25页
            3.4.1 植物叶色突变体在基础研究中的成用第24-25页
            3.4.2 植物叶色突变体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第25页
    4. 玉米基因定位与图位克隆第25-29页
        4.1 基因定位中常用的分子标记第25-27页
            4.1.1 SSR标记第25-26页
            4.1.2 InDel标记第26页
            4.1.3 SNP标记第26-27页
        4.2 图位克隆第27-29页
            4.2.1 构建作图群体第27页
            4.2.2 基因初步定位第27-28页
            4.2.3 基因精细定位第28页
            4.2.4 候选基因筛选与鉴定第28-29页
            4.2.5 候选基因功能验证第29页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玉米太空诱变矮秆突变体SIL的初步研究第30-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0-38页
        1.1 供试材料第30页
            1.1.1 植物材料第30页
            1.1.2 材料种植第30页
        1.2 实验方法第30-38页
            1.2.1 矮杆突变体sil的形态特征及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第30-31页
            1.2.2 突变体sil矮化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第31页
            1.2.3 矮杆突变体sil组织细胞学观察第31-32页
            1.2.4 矮杆突变体sil外源激素敏感性测试第32-33页
            1.2.5 矮杆基因sil的分子标记定位第33-3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8-56页
        2.1 矮杆突变体SIL的形态特征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第38-45页
            2.1.1 矮杆突变体sil株高动态变化第40-42页
            2.1.2 矮杆突变体sil节间长度变化第42-43页
            2.1.3 矮杆突变体sil产量性状分析第43-45页
        2.2 突变体SIL矮化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第45-46页
        2.3 矮杆突变体SIL的外源激素敏感性分析第46-50页
            2.3.1 赤霉素GA3处理结果第46-48页
            2.3.2 油菜素内酯BL处理结果第48-49页
            2.3.3 生长素IAA处理结果第49-50页
        2.4 矮杆突变体SIL节间组织细胞学分析第50-52页
        2.5 矮杆基因SIL的分子标记定位第52-56页
    3. 讨论与结论第56-59页
        3.1 突变体矮化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第56页
        3.2 玉米矮秆突变体的基因定位研究第56-57页
        3.3 矮杆突变体制矮机制初步探讨第57-59页
第三章 玉米太空诱变返绿白化突变体WTG的初步研究第59-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2页
        1.1 供试材料第59页
            1.1.1 生物材料第59页
            1.1.2 材料种植第59页
        1.2 实验方法第59-62页
            1.2.1 白化突变体WTG的形态特征与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第59-60页
            1.2.2 突变体WTG白化返绿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第60页
            1.2.3 白化突变体WTG的光合色素含量测定第60-61页
            1.2.4 白化突变体WTG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61页
            1.2.5 白化基因WTG的分子标记定位第61-6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2-74页
        2.1 白化突变体WTG的形态特征与主要农艺性状分析第62-64页
        2.2 突变体WTG白化返绿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第64-65页
        2.3 白化突变体WTG的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第65-68页
        2.4 白化突变体WTG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68-70页
        2.5 白化基因WTG的分子标记定位第70-74页
    3. 讨论与结论第74-77页
        3.1 返绿白化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第74页
        3.2 白化突变体的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体结构研究第74-75页
        3.3 返绿白化突变体的基因定位研究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附录第83-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大豆品种对荫蔽及光照恢复的形态、生理响应
下一篇:不同生态环境对四川小麦品种(系)籽粒淀粉含量及理化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