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ZmPHYC1和ZmPHYC2的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与功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缩略词表第11-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18页
    1.1 光与植物光受体第12页
    1.2 光敏色素概述第12-16页
        1.2.1 光敏色素基因家族第13页
        1.2.2 光敏色素结构特征第13-14页
        1.2.3 光敏色素的生物学功能第14-16页
            1.2.3.1 种子萌发第14-15页
            1.2.3.2 光形态建成第15页
            1.2.3.3 避荫性反应第15页
            1.2.3.4 生物钟节律第15页
            1.2.3.5 开花期第15-16页
            1.2.3.6 气孔运动第16页
    1.3 光敏色素C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7-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33页
    2.1 材料第18-23页
        2.1.1 试验材料及处理方法第18-19页
        2.1.2 菌株与载体第19页
        2.1.3 试剂及其配制第19-21页
        2.1.4 引物设计第21-22页
        2.1.5 仪器设备第22-23页
        2.1.6 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相关数据库第23页
    2.2 试验方法第23-33页
        2.2.1 总RNA的提取与鉴定第23-24页
        2.2.2 cDNA第一链合成与鉴定第24页
        2.2.3 光敏色素C基因的克隆第24-25页
        2.2.4 扩增产物回收第25-26页
        2.2.5 目的基因片段与克隆载体的连接第26页
        2.2.6 克隆载体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第26页
        2.2.7 重组质粒DNA的提取第26-27页
        2.2.8 阳性克隆的鉴定第27-28页
        2.2.9 基因测序第28页
        2.2.10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8页
            2.2.10.1. 基因序列分析第28页
            2.2.10.2. 蛋白质结构分析第28页
            2.2.10.3. 构建系统进化树第28页
        2.2.11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28-29页
        2.2.12 数据分析第29页
        2.2.13 表达载体构建第29页
        2.2.14 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第29-30页
        2.2.15 农杆菌电击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0页
        2.2.16 电击转化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第30-31页
        2.2.17 农杆菌渗透转化拟南芥第31页
        2.2.18 转基因植株筛选及鉴定第31-32页
        2.2.19 拟南芥幼苗下胚轴长度的测量第32页
        2.2.20 拟南芥幼苗总蛋白的提取第32页
        2.2.21 蛋白免疫印迹第32-3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3-40页
    3.1 2个ZmPHYC基因的克隆和酶切鉴定第33页
    3.2 2个ZmPHYC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域分析第33-35页
    3.3 常见物种PHYC同源蛋白的系统进化树构建第35页
    3.4 2个ZmPHYC基因转录表达的组织特异性分析第35-36页
    3.5 2个ZmPHYC基因转录表达对持续光质的响应第36-37页
    3.6 2个ZmPHYC基因转录表达对不同光质转换的响应第37页
    3.7 2个ZmPHYC基因转录表达对光周期的响应第37-38页
    3.8 表达载体的双酶切鉴定第38-39页
    3.9 Myc-ZmPHYC1转基因植株的获得和鉴定第39页
    3.10 Myc-ZmPHYC1转基因拟南芥下胚轴缩短第39-40页
4 讨论与结论第40-43页
    4.1 讨论第40-42页
        4.1.1 ZmPHYC1和ZmPHYC2蛋白结构的差异第40页
        4.1.2 ZmPHYC1和ZmPHYC2与禾本科物种PHYC的联系第40页
        4.1.3 ZmPHYC1和ZmPHYC2基因表达的器官特异性第40-41页
        4.1.4 ZmPHYC1和ZmPHYC2基因表达丰度对各种光照处理的响应第41页
        4.1.5 ZmphyC1参与拟南芥光形态建成的遗传转化第41-42页
    4.2 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9页
致谢第49-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早播条件下低温处理小麦萌动种子对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马铃薯不同连作方式下根际土壤效应及自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