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说明 | 第8-11页 |
1 前言 | 第11-21页 |
1.1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 | 第11-15页 |
1.1.1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1.2 玉米种质资源扩增、改良与创新 | 第12页 |
1.1.3 国外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4 国内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 群体改良 | 第15-18页 |
1.2.1 玉米群体改良的意义 | 第15-16页 |
1.2.2 玉米群体的改良方法 | 第16-18页 |
1.3 国内外群体改良利用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国外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2 国内玉米群体改良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2 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3.1 基础材料及其选择方法和程序 | 第22页 |
3.2 供试材料 | 第22-23页 |
3.3 田间试验设计 | 第23页 |
3.4 农艺性状数据收集 | 第23-25页 |
3.5 统计分析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45页 |
4.1 混合选择法对两个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改良效果评价 | 第26-37页 |
4.1.1 群体各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 第26-28页 |
4.1.2 混合选择法对两个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改良效果评价 | 第28-37页 |
4.2 混合选择法对两个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的改良效果评价 | 第37-45页 |
4.2.1 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7-39页 |
4.2.2 混合选择法对两个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改良效果评价 | 第39-45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45-49页 |
5.1 讨论 | 第45-47页 |
5.1.1 群体改良基础种质和改良方法的选择 | 第45-46页 |
5.1.2 群体改良的选择效应 | 第46页 |
5.1.3 中群15和中群16的改良方向 | 第46-47页 |
5.2 本文主要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