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1.1 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玉米杂交种子活力研究 | 第9-12页 |
1.2.1 玉米杂交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1.2.2 玉米杂交种子活力的生理生化特性 | 第11页 |
1.2.3 玉米杂交种子活力的遗传特性 | 第11-12页 |
1.2.4 胚乳裂纹玉米杂交种子的活力研究 | 第12页 |
1.3 玉米杂交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 第12-16页 |
1.3.1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 第13-15页 |
1.3.1.1 内部因素 | 第13页 |
1.3.1.2 外部因素 | 第13-15页 |
1.3.2 玉米杂交种子萌发生理特性研究 | 第15-16页 |
1.3.3 胚乳裂纹的种子萌发 | 第16页 |
1.4 胚乳裂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17-37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2.1.1 种子吸水率的测定 | 第18页 |
2.1.2 种子活力相关指标的测定 | 第18页 |
2.1.2.1 种子发芽势计算 | 第18页 |
2.1.2.2 种子发芽率计算 | 第18页 |
2.1.2.3 种子发芽指数计算 | 第18页 |
2.1.2.4 种子活力指数计算 | 第18页 |
2.1.3 幼苗干重的测定 | 第18页 |
2.1.4 贮藏物质效率、运转率与消耗率的测定 | 第18-19页 |
2.1.5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第19-20页 |
2.1.5.1 SOD 活性测定 | 第19页 |
2.1.5.2 POD 活性测定 | 第19-20页 |
2.1.5.3 CAT 活性测定 | 第20页 |
2.1.6 M D A 含量的测定 | 第20-21页 |
2.1.7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第21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1-34页 |
2.2.1 不同类型胚乳裂纹种子的百分率 | 第21-22页 |
2.2.2 不同类型胚乳裂纹种子的吸水率的变化 | 第22-24页 |
2.2.3 胚乳裂纹对种子活力指标的影响 | 第24-27页 |
2.2.3.1 胚乳裂纹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 第24页 |
2.2.3.2 胚乳裂纹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3.3 胚乳裂纹对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3.4 胚乳裂纹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4 胚乳裂纹对幼苗干重的影响 | 第27-28页 |
2.2.5 胚乳裂纹对种子萌发时贮藏物质转移和利用的影响 | 第28-30页 |
2.2.5.1 胚乳裂纹对种子萌发时贮藏物质转运率的影响 | 第28页 |
2.2.5.2 胚乳裂纹对种子萌发时贮藏物质消耗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2.5.3 胚乳裂纹对种子萌发时贮藏物质效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6 胚乳裂纹对种子萌发过程中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3页 |
2.2.6.1 胚乳裂纹对 SOD 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6.2 胚乳裂纹对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2.2.6.3 胚乳裂纹对 CAT 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2.2.7 胚乳裂纹对种子萌发过程中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7.1 胚乳裂纹对 MDA 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2.2.7.2 胚乳裂纹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第34页 |
2.3 讨论 | 第34-37页 |
2.3.1 玉米杂交种子胚乳裂纹与种子质量的关系 | 第34-35页 |
2.3.2 玉米杂交种子胚乳裂纹与其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运转的关系 | 第35页 |
2.3.3 玉米杂交种子胚乳裂纹与其萌发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变化的关系 | 第35-36页 |
2.3.4 玉米杂交种子胚乳裂纹与其萌发过程中膜脂过氧化的关系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作者简介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