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
豫东黄泛区灾荒救助研究(1938-1947)--以国民政府为中心的考察
1930-1931年中国公学“倒马”风潮研究
鄂豫皖苏区财政工作研究
近代知识转型视野中的《中西医学报》(1910-1930)
1948—1954年郑州市失业工人救济研究
伪蒙疆政权时期的西北回教联合会与回教委员会研究--日本侵华时期的对回政策
《市政评论》(1933-1949)研究
烽火中的摇篮:抗战时期桂林儿童教养院研究
近代安东与美国贸易探析(1907-1931)
从“政团”到“政党”: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的成长与改造(1946-1958)
人民网对于“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构建研究
论国民党军大别山游击战
抗战时期埃德加·斯诺对中国的认识
滇缅公路研究(1937-1942)--基于战时公路工程史的视角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小报对海派文化的传播与塑造--以《晶报》为中心的考察
政治现代性的地方成长及其困境--以二十世纪上半叶温州学生群体为中心
中华民国八团体国是会议及其制宪研究
浙江省宪活动研究(1921-1926)
宁波总商会研究--以20世纪20年代为中心的考察
《汉口商业月刊》研究
中国共产党关于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政策的历史考察及经验(1921-1947)
抗战时期云南兵役工作研究
守土乐戎—抗战时期云南粮食供应研究(1937-1945)
抗战时期日军对昆明轰炸之研究
1940-1945年云南省推行新县制研究
历史、记忆、重塑—仪式传播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公祭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华商报》社论研究
近代中国与新加坡的金融市场整合分析(1920-1935)--以汇兑市场为例
伪满时期黑龙江省邮电业探究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民日常生活现代化研究--以《生活》周刊报导为中心
“满铁附属地”日本驻军问题研究
“满铁”附属地土地占用状况研究
夷陵痛史:宜昌沦陷区社会研究
“满铁”与松花江水路运输研究
抗战话语的音乐表达:抗战音乐的历史发展、内容呈现及当代价值
陕甘宁边区卫生模范村建设研究
民国时期湖北“武宜兵变”研究(1920-192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与国际联盟文化合作组织的互动及其影响
1930年代的冤狱赔偿运动研究
国民政府对日舆论战研究(1931-1937)--以《中央日报》为中心
抗战时期甘肃女性生活研究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学生日常生活研究(1939—1949)
抗战时期甘肃省粮食管理研究(1937-1945年)
西和县田赋征实研究(1941-1949年)
全面抗战时期甘肃劳军捐献运动研究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芷江的垦荒事业
光复初期的台湾警察训练--以“台湾警察干部训练班”为中心
奉张杨常事件研究
美国援助中国抗战线路的建设(1942-1945)
抗战后湖北省的司法复员工作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