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政治现代性的地方成长及其困境--以二十世纪上半叶温州学生群体为中心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33页
    第一节 学术史回顾第11-19页
    第二节 问题和思路第19-29页
    第三节 资料与内容第29-33页
第一章 清末民初温州新知识群的联合与嬗递(1901-1920)第33-73页
    第一节 清末教育与政治革新:早期留日学生与本地开明士绅的联合第34-43页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在温州:当地文士与在外大学生的相互呼应第43-55页
    第三节 新式学生及其风潮:从新旧纠葛、地方纷争到爱国救亡第55-70页
    小结第70-73页
第二章 中学生群体的身份塑造与政治实践(1920-1935)第73-128页
    第一节 中学校的三足鼎立局面第73-84页
    第二节 学生身份群体的自我塑造第84-99页
    第三节 政府与社会的外部规训第99-112页
    第四节 共产党影响下的政治选择第112-125页
    小结第125-128页
第三章 抗日战争中的学生政治行动主义(1935-1945)第128-195页
    第一节 战前学潮中的学生思想状态第128-135页
    第二节 夹缝中的战时青年“联合战线”第135-151页
    第三节 战时宣传与“艺术运动”第151-165页
    第四节 空间转移与战时学生心态第165-179页
    第五节 主动与被动之间的从军选择第179-192页
    小结第192-195页
第四章 战后复员中教育独立与政治化的两难(1945-1949)第195-248页
    第一节 战后地方教育复员与谋求教育独立的尝试第195-211页
    第二节 共产党的持续影响与国民党的无效防范第211-227页
    第三节 内战期间多重政治影响下的学潮第227-246页
    小结第246-248页
结语第248-259页
    一、学生与政治的互动历程/机制第248-252页
    二、比较视野中的学生政治第252-255页
    三、政治现代性的最终依归?第255-259页
参考文献第259-273页
后记第273-275页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第275页

论文共2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遗产的累叠与生长—(斯里兰卡)圣城康提的民族志研究
下一篇:禅宗机锋博弈的认知逻辑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