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 抗战时期桂林地区的难童救济史研究较少受到关注 | 第10-11页 |
2. 个人兴趣与导师的帮助 | 第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1. 难童救助研究的初起 | 第11-13页 |
2. 难童救助研究的兴盛 | 第13-17页 |
3. 抗战时期难童救助研究的反思 | 第17-19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9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9页 |
五、本文的突破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桂林儿童教养院创办的背景 | 第21-31页 |
一、全面抗战爆发后难童的悲惨处境 | 第21-25页 |
1. 抗战前线:大批儿童苦苦挣扎在死亡线上 | 第21-22页 |
2. 沦陷区:大量儿童正遭受侵略者的残酷摧残 | 第22-23页 |
3. 大后方:迁徙流浪的难童面临二次死亡的威胁 | 第23-25页 |
二、社会舆论对救济难童的呼吁 | 第25-27页 |
1. 妇女界对救济难童的呼吁 | 第25-26页 |
2. 社会人士对难童救济的认识 | 第26-27页 |
三、国民政府救济政策的出台及社会各界爱国团体的响应 | 第27-31页 |
1. 振济委员会的调整 | 第28页 |
2. 难童救济教养工作方针和政策的构建 | 第28-29页 |
3. 组织各团体深入各地抢救运送难童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桂林儿童教养院的发展路径与理念 | 第31-47页 |
一、桂林儿童教养院的筹备与创建 | 第31-34页 |
1. 桂林儿童教养院的选址 | 第31-32页 |
2. 桂林儿童教养院的成立 | 第32-33页 |
3. 桂林儿童教养院的条件 | 第33页 |
4. 桂林儿童教养院的变迁 | 第33-34页 |
二、桂林儿童教养院之性质 | 第34-40页 |
1. 桂林儿童教养院难童之“私立”认识 | 第35-37页 |
2. 振济委员会下辖之“公立”教养院 | 第37-38页 |
3. 与广西战时儿童保育院的比较中看其“公立”优势 | 第38-40页 |
三、桂林儿童教养院的教养理念 | 第40-47页 |
1. 社会舆论对教养理念的讨论 | 第41-43页 |
2. 振济委员会对教养理念的共识达成 | 第43-44页 |
3. 桂林儿童教养院的教养方针 | 第44-47页 |
第三章 桂林儿童教养院的运作模式 | 第47-65页 |
一、桂林儿童教养院的救助对象 | 第47-53页 |
1. 桂林儿童教养院儿童的来源 | 第47-51页 |
2. 桂林儿童教养院的救助规模 | 第51-53页 |
二、桂林儿童教养院的行政运作 | 第53-59页 |
1. 桂林儿童教养院的行政系统 | 第54-56页 |
2. 桂林儿童教养院经费 | 第56-59页 |
三、桂林儿童教养院的教学运作 | 第59-65页 |
1. 学级编制 | 第59-61页 |
2. 教学设施 | 第61-65页 |
第四章 桂林儿童教养院的教养特点 | 第65-81页 |
一、教养合一的救助理念 | 第65-70页 |
1. 在军事化生活中磨砺难童 | 第65-67页 |
2. 在劳作技能教育中培养难童 | 第67-68页 |
3. 在师生共同生活中栽培难童 | 第68-70页 |
二、救助优先的战时原则 | 第70-74页 |
1. 以救济为中心的战时原则 | 第70-71页 |
2. 以爱国和军事为中心的战时教育 | 第71-73页 |
3. 以生存能力为主旨的战时培育 | 第73-74页 |
三、德育为纲的教养理念 | 第74-81页 |
1. 注重爱国家、爱民族观念的培养 | 第75-76页 |
2. 注重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的培育 | 第76-78页 |
3. 注重奋发向上进取精神的养成 | 第78-81页 |
第五章 对抗战时期桂林儿童教养院的实效分析 | 第81-97页 |
一、儿童教养院的成效 | 第81-92页 |
1.教养并重的理念使儿童品行得以重塑 | 第81-85页 |
2. 救助与教育并举促进了抗战的社会动员 | 第85-87页 |
3. 推动了难童救助事业的国家化 | 第87-92页 |
二、儿童教养院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92-97页 |
1. 救济资金缺乏 | 第92-95页 |
2. 教养方式相对滞后 | 第95-97页 |
余论:从桂林儿童教养院看抗战慈善救济机制 | 第97-104页 |
1. 形成了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立体救济格局 | 第97-99页 |
2. 创立了新型的现代救济慈善模式 | 第99-100页 |
3. 加速了中国近代儿童福利事业现代化的进程 | 第100-104页 |
附录 | 第104-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0页 |
致谢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