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埃德加·斯诺对中国的认识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3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一)国内有关斯诺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二)国外有关斯诺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一)创新 | 第21-22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斯诺对中国国民政府及国民党人的认识 | 第23-45页 |
第一节 斯诺对国民政府执政能力的认识 | 第23-30页 |
一、缺失道德良知的执政根基 | 第24-26页 |
二、滋生官僚腐败的执政体系 | 第26-27页 |
三、对外妥协畏战的执政方针 | 第27-28页 |
四、对内残暴镇压的执政末路 | 第28-30页 |
第二节 斯诺对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认识 | 第30-34页 |
一、“九·一八”事变之前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 第30-31页 |
二、“九·一八”事变之后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 | 第31-33页 |
三、斯诺对国民政府外交政策及蒋介石外交思想的认识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斯诺对国民党人的认识 | 第34-43页 |
一、斯诺对国民党领导人的认识 | 第34-40页 |
二、斯诺对国民党地方军阀的认识 | 第40-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二章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及共产党人的认识 | 第45-71页 |
第一节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政治立场和抗日决心的认识 | 第46-54页 |
一、共产党是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党 | 第47-49页 |
二、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 | 第49-50页 |
三、共产党认为中国可以打败日本 | 第50-54页 |
第二节 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认识和作用 | 第54-57页 |
一、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认识 | 第54-55页 |
二、斯诺对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作用 | 第55-57页 |
第三节 斯诺对共产党人的认识 | 第57-69页 |
一、斯诺对共产党领袖的认识 | 第57-64页 |
二、斯诺对共产党主要将领的认识 | 第64-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三章 斯诺对中国社会的认识 | 第71-101页 |
第一节 斯诺对中国各地的认识 | 第71-77页 |
一、对上海的认识 | 第71-72页 |
二、对广州的认识 | 第72-73页 |
三、对北平的认识 | 第73-75页 |
四、对苏区的认识 | 第75-77页 |
第二节 斯诺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 第77-82页 |
一、左翼文化运动是中国新的思想启蒙运动 | 第77-80页 |
二、红军剧社是共产党强有力的宣传武器 | 第80-82页 |
第三节 斯诺对苏区经济的认识 | 第82-85页 |
一、互相补充的合作经济 | 第82-84页 |
二、苏区工业都是手工业 | 第84-85页 |
第四节 斯诺对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认识 | 第85-99页 |
一、从淞沪抗战的士兵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 第86-87页 |
二、一二·九运动表明“中国人抵抗了” | 第87-90页 |
三、长征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 第90-94页 |
四、“西安事变是提出统一战线纲领的机会” | 第94-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四章 斯诺对中国与主要国家关系的认识 | 第101-123页 |
第一节 斯诺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的认识 | 第101-113页 |
一、日本的侵华政策 | 第102-104页 |
二、英国的对华抗战政策 | 第104-106页 |
三、美国的对华抗战政策 | 第106-108页 |
四、苏联的对华抗战政策 | 第108-111页 |
五、国联的对华抗战政策 | 第111-113页 |
第二节 斯诺对中国与苏美关系的认识 | 第113-121页 |
一、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国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二、中国式的苏维埃制度 | 第116-117页 |
三、斯诺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和影响 | 第117-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五章 斯诺与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异同 | 第123-136页 |
第一节 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的认识 | 第123-128页 |
一、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对中国的认识 | 第123-124页 |
二、亨利·卢斯对中国的认识 | 第124-125页 |
三、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对中国的认识 | 第125-127页 |
四、约翰·本杰明·鲍威尔对中国的认识 | 第127页 |
五、詹姆斯·贝特兰对中国的认识 | 第127-128页 |
第二节 斯诺与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相同点 | 第128-132页 |
一、关心中国民众的疾苦 | 第129页 |
二、揭露腐败的国民政府 | 第129-130页 |
三、不畏美国与国民党的双重压力 | 第130-131页 |
四、坚信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 第131-132页 |
第三节 斯诺与其他来华西方记者对中国认识的不同点 | 第132-135页 |
一、对中国社会认识的不同 | 第132-133页 |
二、对国共两党的认识不同 | 第133-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六章 斯诺研究的价值 | 第136-147页 |
第一节 时代呼唤斯诺精神的记者 | 第136-141页 |
一、要保持思想独立用事实说话的精神 | 第136-137页 |
二、要具有跨越文化障碍“和而不同”的思想 | 第137-138页 |
三、要具有“外知世界、内知国情”的职业素养 | 第138-141页 |
第二节 如何让世界认识中国 | 第141-145页 |
一、营造世界认识中国的国际环境 | 第141-142页 |
二、为世界认识中国创造条件 | 第142-144页 |
三、掌握对外传播的话语权 | 第14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7页 |
结论 | 第147-154页 |
一、斯诺认为国民党是一个腐败的政党 | 第147-148页 |
二、斯诺发现中国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 第148-151页 |
三、斯诺对中国问题的认识高于西方其他记者 | 第151-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5页 |
后记 | 第165-167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67页 |